目前施工現場。
▲濱海大道(總部基地段)交通綜合改造工程完成后的效果圖。
深圳濱海大道(總部基地段)交通綜合改造工程有新進展。記者從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獲悉,濱海下沉隧道段主體結構已完成35%,計劃于2023年6月明挖下沉隧道主體結構封頂。項目通車后將有效緩解濱海大道沙河東路至廣深高速段交通擁堵,滿足未來深圳灣超級總部交通需求。
濱海大道是深圳市干線道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現狀交通流量大。未來隨著前海、深圳灣超總基地、后海總部片區等沿線重要功能組團的大規模開發建設,特別是深圳灣超總基地(約500萬平方米)開發,道路交通壓力將進一步加大。為此,濱海大道(總部基地段)開展下沉式改造。
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建設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濱海大道改造將現狀雙向10車道擴容至雙向14車道,設計主線車道數為雙向8車道,設計車速為80公里/小時;輔道車道數為雙向6車道,設計車速為40公里/小時。項目分為下沉隧道段及平面道路改造段,其中,主線下沉隧道暗埋段長度1057米、敞開段503米,地面改造段長度4390米。目前,主體結構施工正在穩步推進,主體結構主線底板已經貫通,預期明年6月明挖下沉隧道主體結構封頂。下一步將繼續加大資源配置、科學安排、合理組織、穩步推進剩余主體結構施工。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積極打造智慧工地。圍繞建筑單位涉及的人、機、物、法、環、測六大要素,利用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深度結合,搭建起建筑行業可視化、智能化、數字化一體化平臺,為施工過程提供管理輔助工具。通過建立濱海大道智慧指揮中心風險管控平臺將項目信息化管理集成化,將智能監測、基坑開挖安全、環境監測、鷹眼系統等高科技植入到施工現場,實現對施工現場狀況、安全、進展實時監控,確保施工過程安全穩定。
濱海大道(總部基地段)交通綜合改造工程項目建成后,將在深圳灣超總基地段形成“地面+地下”立體化交通,有效滿足深圳灣超總基地產生的大量交通需求,打造超總T型綠軸高品質公共空間,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項目下沉隧道段集城市道路、地下港灣式公交停靠站、穗莞深城際站及超總地下預留空腔等多種功能設施于一體,在地下形成四層空間,不同功能分區及聯通形式復雜,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其中,下沉隧道南北輔道分別于第二層和第三層在深灣支二街、深灣二路設兩對進出匝道與超總地下空間環路銜接。全地下港灣式公交停靠站為全省首例,可滿足每側8條線路停靠需求,停靠站與隧道實行分區劃分,各自獨立管控,確保運營安全。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