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21時,隨著最后一車混凝土的澆筑,哈爾濱地鐵3號線西北環公路大橋站最后一個聯絡通道完工,標志著車站主體結構全部順利封頂。
公路大橋站因地理環境復雜,施工難度大,中交一航局的建設者們創新工藝工法,高架橋下進行深基坑施工,這在哈爾濱地鐵建設的歷史上也當屬首次。下面,記者帶您探秘他們是如何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施工背后的故事。
八個聯絡通道,超低空作業,場地狹窄
他們逐個攻破難關
哈爾濱地鐵3號線西北環公路大橋站,位處十字交叉路口,在施工現場正上方是哈藥路高架橋,前方公路大橋是通往松北新區及我省北部縣市的重要交通干道,左右兩側是通往道里區與群力新區的友誼路。這里每天車流量多達數萬臺,是哈爾濱市的重要交通樞紐。這里地下管線多達數十條,在如此復雜的環境下建設地鐵車站談何容易?
為確保公路大橋站施工安全,哈爾濱地鐵集團與中交一航局項目部,多次聘請省內外專家深入施工現場實地考察,梳理風險點,對施工方案和各種應急預案進行詳細研究。在如此復雜的施工環境中,本著“以民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最終確定“分離島式”的車站結構形式。
由于受高架橋限制,車站主體結構需沿高架橋兩側進行建設,同時還要建設“八個聯絡通道”進行主體連接 ,這給施工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和風險。地鐵管理者與建設者秉持“大慶鐵人”的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在施工中逐個攻克難關。
一是針對橋下凈空只有7米的超低空作業難點,他們改造了成槽機、抓斗機、龍門吊等設備;二是針對高架橋Ⅰ級風險,他們采用樁基托換方式,在橋樁兩側增設7組共14根深達48米的結構樁,從而確保了高架橋的安全穩定性;三是針對施工場地狹小,為降低橋梁擾動的風險,他們在施工中采取“跳挖式”工藝。
高架橋兩側,開挖深基坑,風險諸多
他們“破冰前行”
公路大橋地鐵站途徑3個Ⅰ級風險源、9個Ⅱ級風險源。施工場地緊鄰松花江邊,這里地表水豐富,屬于富水砂層。施工中,車站開挖深度達20米,極易造成涌水涌砂和基坑坍塌。面臨諸多風險,施工單位因地制宜,敢于“破冰前行”。在車站主體施工中采用分8段開挖方式。施工單位為降低施工風險和破解難題,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種辦法:一是為保證基坑兩側老建筑物安全穩定,在地連墻外側進行注漿加固,并在地連墻200多個接縫處進行止水加固;二是在基坑中設立30口降水井,由多臺大型水泵進行連續降水;三是在基坑中設置600根鋼支撐、100根混凝土支撐,以防止基坑變形。
“寧可自己吃虧”,也要“少占道、還路于民”
他們莊嚴承諾
公路大橋地鐵站原計劃進行一次性圍擋施工面積達15000平方米。為盡量減小對市民出行的影響,確保交通順暢,施工單位將辦公區和鋼筋加工場租設在場地外,并在施工過程中歷經3次交通導改,從而縮小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本著盡快“還路于民”和“能少占則少占”的態度,施工單位克服作業場地小、操作空間低等困難,搶抓工期。近日施工單位將拆除河洲街圍擋,恢復交通,還路于民。在下一步的盾構施工中,施工單位將繼續履行“少占道”的承諾,增加設備投入,加快施工進程。?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