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地鐵十二號線二沙島至嶺南廣場區間右線盾構隧道順利貫通,標志著該線東湖至嶺南廣場段盾構隧道全部實現雙線貫通。
地下多次“穿越”隧道施工面臨多重挑戰
據悉,十二號線東湖至嶺南廣場段分了兩個盾構區間施工,分別為東湖至二沙島區間(下稱“東二區間”)、二沙島至嶺南廣場區間(下稱“二嶺區間”),4臺盾構機均在二沙島站分別始發后,順利抵達東湖站及嶺南廣場站。其中,東二區間左線隧道長約1545米,右線隧道長約1576米;二嶺區間左線隧道長約1800米,右線隧道長約2066米。
由于盾構始發段為富水砂層、穿越段主要為富水砂巖,容易出現刀盤結泥餅、管片上浮及螺旋機噴涌等風險,施工過程中,盾構機還需下穿既有運營地鐵三號線、上跨既有運營地鐵六號線,4次下穿珠江,4次下穿橋梁樁基,多次下穿或側穿重要建構筑物。復雜的地質條件和地面環境,給施工組織和安全管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優化工藝抓好管控盾構機平安下穿珠江
面對富水砂層盾構始發難題,廣州地鐵及施工單位中交二公局經過多次研究,決定采用鋼套筒始發工藝,為盾構機始發創造穿越土層時的壓力環境,確保盾構機在始發階段就可以完全以正常掘進的參數進行掘進,確保“進洞”階段的掘進安全。
東二區間下穿珠江段長約130米、二嶺區間下穿珠江段長度約400米。為解決下穿珠江過程中富水砂巖盾構掘進的難題,地鐵建設者們采用高性能泡沫,改善渣土性能,預防刀盤結泥餅現象,減少刀具的磨損。掘進過程中,地鐵建設者們還嚴格控制同步注漿及二次注漿的質量,及時開孔檢查注漿效果,確保管片背后填充密實,有效阻斷地下水通道,防止螺旋機噴涌。同時,對管片姿態進行測量及復核,及時了解每日管片上浮量,動態調整注漿量及掘進參數,為盾構機的安全施工提供了充足保障。
應用信息化技術構建穿越“安全網”
除了下穿珠江,負責二嶺區間隧道掘進任務的盾構機還要下穿廣州最繁忙的既有運營地鐵三號線,最近處垂直凈距僅2.2米。為確保盾構下穿時安全可控,地鐵建設者們在施工前利用三維激光掃描儀對既有線隧道進行全斷面掃描,全面掌握既有線隧道的現狀,并委托第三方專業技術機構及行業專家開展安全評估,為設計方案提供理論依據。施工過程中,地鐵建設者們采用自動化監測系統,實時監測及反饋監測數據,為順利穿越提供技術保障。
東二區間接收段的施工也面臨同樣的挑戰,盾構機需上跨既有運營地鐵六號線及在建地鐵十號線區間隧道,其中與六號線的隧道結構垂直凈距不足1米。施工前,地鐵建設者們多次組織專家研究盾構接收方案,并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三維模型進行理論分析。同時,優化施工方案,盾構采用“先隧后站”的方式出洞,并采用自動化監測系統,對既有運營地鐵線路的隧道進行實時監測,最大限度保障既有運營地鐵線路及施工基坑的安全。
截至目前,十二號線土建工程累計完成62%。25座車站中,12座主體結構封頂,13座正在進行土建施工;24個區間中,7個區間貫通,14個進行土建施工,其余3個進行施工前準備。槎頭車輛段和大學城南停車場進行土建及機電施工。
(注:以上車站名為工程暫定名,標準站名應以市政府批準公布為準。)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