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馬市站最深處達45.5米
深達45.5米是什么概念?假如一層樓的層高為3米的話,45.5米相當于地下15層樓。記者從成都軌道建設管理公司獲悉,8月24日,成都在建地鐵線路中最深的車站,也是唯一一個四線換乘站——18號線騾馬市站“見底”,順利開挖到45.5米深。與之平行的地鐵1號線騾馬市站,沉降監測數據累計最大為7.36毫米,符合國家標準。
承擔四線換乘功能
作為成都市首個,也是目前在建線路中唯一一個四線換乘站,1號線、4號線騾馬市站已經建成,正在建設的是18號線和10號線騾馬市站。
“因為是四線換乘車站,而18號線又在最下面,所以車站特別深。”成都軌道建設管理公司項目管理一中心副主任南快飛向記者介紹,從上往下,騾馬市四條地鐵線路的車站分別為1號線,約17米深;4號線,約24米深;10號線,約35米深;18號線,最深處達到了45.5米深。
“深達45.5米是什么概念?假如一層樓的層高按3米計算的話,45.5米相當于地下15層樓。”據介紹,如此之深的地鐵站,不僅是“成都之最”,在全國也不多見。而18號線的騾馬市站,也達到了一共有6層的“豪華配置”,其中地下一層為1、4、10、18號線的換乘廳層,地下二層為18號線站廳層,地下三層為預留層,地下四層為設備層,地下五層為10號線站臺層和設備層,地下六層為18號線站臺層。
主體結構有望明年封頂
8月24日,隨著基底土方清理完成,軌道交通18號線三期騾馬市站歷時7個月基坑開挖首段見底。當地鐵1號線沉降監測數據累計7.36毫米出來時,現場的建設者掌聲雷動。“太不容易了!”南快飛激動地說,這是100多次方案論證、7個月“小心翼翼”施工、每天兩小時一次監測數據調取的合力成果。
“18號線騾馬市站與已經開通運營的1號線騾馬市站最近且呈平行關系。你可以想象為,在深達17米的1號線騾馬市站旁邊,挖了一個深度相當于15層樓、寬27米、長200米的巨坑,土方開挖量達到了40萬立方米,而一旁的1號線騾馬市站的沉降監測數據累計最大僅為7.36毫米,相當于一粒米的長度,而國家標準為10毫米。這在全國也極其罕見。”他表示。
想要在又深又大的基坑開挖時,還確保相鄰的建筑“紋絲不動”,如何處理好降水起到決定性作用。“做地下工程,都要進行降水。但是隨著地下水的抽取,會造成地層中水和沙的流失,從而影響地層的穩定性。”如何做到降水與防止沉降兼得呢?“我們首先改變傳統降水方式,將大功率抽水,變為小功率抽水。這樣就可以盡可能少地帶出泥沙。”與此同時,對1號線騾馬市站進行注漿——“這相當于給它打玻尿酸,用特殊的填充劑加固地層。”中鐵十八局18號線三期土建一工區項目經理黃廣鍇說。
此外,項目部還在基坑支護上采用了“加強版”,每兩小時進行一次監測數據調取……
“接下來,車站將進行主體結構施工。預計明年4月,主體結構有望封頂。”南快飛表示。
為啥那么深?
騾馬市站是四線換乘車站,分別為1號線,約17米深;4號線,約24米深;10號線,約35米深;18號線,最深處達到了45.5米深。18號線的騾馬市站,一共有6層,其中地下一層為1、4、10、18號線的換乘廳層,地下二層為18號線站廳層,地下三層為預留層,地下四層為設備層,地下五層為10號線站臺層和設備層,地下六層為18號線站臺層。
技術有多難?
在深達17米的1號線騾馬市站旁邊,挖了一個深度相當于15層樓、寬27米、長200米的巨坑,土方開挖量達到了40萬立方米,而一旁的1號線騾馬市站的沉降監測數據累計最大僅為7.36毫米,而國家標準為10毫米。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