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德昌至會理高速公路TJ2工程所屬的沙壩隧道右線順利貫通,這是繼10月3日隧道左線順利貫通后的又一重大工程節點,標志著德會高速全線的控制性工程之一──沙壩隧道實現雙向貫通。
沙壩隧道位于涼山州會理市外北鄉沙壩村,隧道全長1912米,采用分離式、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80公里/小時,是整個工程唯一一座全程為高瓦斯的隧道,也是全線僅剩的一個隧道,此次成功貫通,標志著德會高速公路全線實現雙幅貫通,為德會高速全線建成后年底按期實現通車目標又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借力科技手段 實現如期貫通
沙壩隧道地質結構復雜,圍巖以強、中風化泥巖、頁巖、粉砂巖為主,圍巖巖體裂隙發育,巖體較破碎,層間結合差,地下水豐富,局部股狀出水,全隧為IV、V級圍巖,Ⅴ級圍巖占比達46%,其中進口段Ⅴ級圍巖更是高達90%,不良地質尤為突出。
該隧道自2021年3月開工建設以來,項目管理團隊不斷加強對開挖風險的識別和管控,并根據隧道圍巖監測情況,確定了以安全推進為前提、以超前預報為核心、以綜合施策為保障的“加強版”施工方案,施工過程中克服了邊坡失穩、拱頂下沉、洞內坍塌、冒頂、涌水及沉降超限等難點,歷經597天的日夜奮戰,終于實現了隧道的順利貫通。
施工過程中,面對地質情況極為復雜、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安全風險高、瓦斯治理難度大、工期緊等情況,項目“隧道施工技術創新工作室”負責人林嵩帶領技術攻關團隊精心組織施工,密切關注地質變化,優化開挖方案,持續加強質量管控,并投入液壓自行式仰拱棧橋、分層布料邊頂拱式砼襯砌鋼模臺車等智能裝備,高效穩步推進隧道施工。
采用智能化技術手段 實現全過程管控
為確保隧道順利貫通,項目團隊多次邀請專家商討施工方案,加大設備投入,同時,采用智能化技術手段,降低施工風險和提高施工效率。針對高瓦斯隧道,即人工檢測與自動監控報警系統相結合的方式對有害氣體進行動態監測,第一時間掌握了隧道內瓦斯等有害氣體的積聚情況;推行完善“智慧工地”建設,達到人機融合與信息共享,實現施工技術智能、工作互通互聯、信息協同共享、風險智慧預控的新型信息化管理,實現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秩序管控的極大提升。
距離年底通車 施工進入沖刺階段
截至目前,德會高速公路TJ2項目隧道工程掘進完成100%,隧道附屬工程完成97%,全線29條路基已完成交驗28條,路基土石方完成99%,橋梁橋面鋪裝完成99%。他表示,下一步,將緊盯關鍵節點,科學安排施工進度,確保到今年年底實現全線通車。
德會高速公路建成后,四川將又增加一條通向云南的出川大通道,將對推動涼山州實現鄉村振興,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以及對會理市建設州域經濟副中心,做大做強涼山州第二經濟增長極,高質量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會理具有重要意義。屆時,德昌至會理將由原來兩個小時縮短至不到一個小時,西昌至會理也將實現一個半小時快速通達。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