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上午,武漢首條地鐵環線12號線石橋站—中一路站盾構區間(以下簡稱石中區間)盾構機順利下穿6號線石橋站,標志著盾構機成功突破一級風險源,正式開啟“地下之旅”。
盾構始發站——12號線石橋站位于姑嫂樹路與后湖大道交叉口東側,總長186米,標準寬度為22.7米,端頭井段寬度為27米,深度約32米,相當于11層樓高,為武漢地鐵在建的最深車站,建成后與已運營的6號線石橋站換乘。
盾構機始發就要下穿既有線,該區間地處長江一級階地,為富水軟弱土層,對隧道沉降控制要求極高。武漢地鐵質量安全部監察部工程師覃亞洲介紹,施工中,如何保護好既有線路,同時讓在建線路順利通過?項目部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他們邀請行業專家對施工方案進行多次論證,分步制定盾構下穿既有線施工參數及控制指標。同時,采用目前安全系數最高的盾構始發工藝——鋼套筒始發。
承建單位中鐵十一局項目經理李飛鵬介紹,盾構采用鋼套筒相當于在盾構機外套上一個密封的鋼制套子,將盾構機密閉其中,盾構機在始發階段就可以完全以正常掘進的參數進行掘進,確保進洞安全。
為確保區間盾構的順利施工,中鐵十一局配備了經驗豐富的管理及作業團隊,組建了兩個專業盾構作業班組,秉持“安全與質量并行、效率與速度同行”的原則,嚴控掘進參數和盾構機姿態,確保施工“零沉降”。
為保證現場施工質量,武漢地鐵集團、中鐵建投資集團與施工單位實行風險分級管控,施工現場24小時盯控,重點工序嚴控工序質量、時長、銜接,每日監控量測,掌握安全狀態,保證節點目標安全完成。“我們還建立了模擬平臺,通過模擬復盤施工全過程,特別是在盾構機經過重大風險源的過程中,我們提前進行模擬段的實驗段。模擬將要掘進相同的地質狀況,然后進行試掘進,經過實驗階段的數據總結,再進行真正的穿越。”李飛鵬說,石橋站有四臺盾構機始發,將全部采用鋼套筒,石中區間右線的盾構機作為該站首臺始發的盾構機,將為后續盾構掘進積累寶貴的經驗。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