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四川天府新區(qū)至邛崍高速(以下簡稱天邛高速)全線唯一隧道——梨花山隧道順利進洞。 值得一提的是,該隧道全線與高速主線同寬,是四川首條三車道全斷面路基同寬隧道,設計時速120公里,提升了運營期通行能力與救援能力。
梨花山隧道是天邛高速唯一隧道,也是項目控制性工程。 該隧道分為梨花山1#、2#隧道兩座,結構為分離式,共計1042.5米。
該隧道具有“大斷面、水平巖層、軟弱圍巖”的特點,施工難度和危險性較高。 為保証隧道安全進洞,項目組決定在洞口段采用雙側壁導坑法開挖,通過設置臨時鋼架支撐、分下上臺階的方式,提升了過程中的支護強度,減小了每次開挖的面積,減少了掌子面的施工工人,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梨花山隧道在四川率先采用隧道三車道分離式路基同寬設計方案。 通俗來說,就是隧道內部與高速主線同寬,避免了以往高速公路在隧道口突然變窄,易形成擁堵及影響應急救援能力的問題。
此外,隧道內三車道的同時增加應急車道,有效消除駕乘人員“邊墻效應”;隧道設計時速120公里,提升了運營期通行能力與救援能力。
天邛高速項目由蜀道集團與中交路建聯合投建,是貫徹落實成德眉資同城化發(fā)展戰(zhàn)略,助力成都平原經濟帶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zhàn)略的重點項目。
自3月29日全面開工以來,天邛高速項目各項工程有序推進,邛崍段羊安特大橋I段、II段、III段、羊安互通、青林大橋、新安大橋、棠子溝大橋、石河子大橋、寶林互通、文君互通以及沿線多處軟基及涵洞已動工。
項目建成后,將新增一條連接天府新區(qū)的東西向快速通道,有效緩解成名高速、成雅高速的巨大通行壓力,加強環(huán)成都經濟圈的有機融合和一體發(fā)展,引導城市空間形態(tài)進一步優(yōu)化,成為天府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新動脈。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fā)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guī)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tài)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guī)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