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會長、原鐵道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胡亞東,中國中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永才,國鐵集團黨組成員、副書記錢銘,國家鐵路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德金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中車副總裁馬云雙等領導、專家出席會議,中國交協副會長、專委會籌備組組長褚飛躍主持會議。
胡亞東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會長、原鐵道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胡亞東在講話中表示,軌道裝備技術是現代軌道交通的核心技術,也是推動城市交通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成立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在交通強國建設中當好先行,推動新時代鐵路裝備高質量發展,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全面打造世界一流的軌道裝備研發、制造、檢修技術體系和安全、經營管理體系,率先建成現代化鐵路強國的重要支點,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裝備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胡亞東就開展好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相關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緊密圍繞國家方針,做好協會各類任務。二是加強自身建設,全面提升服務能力。三是強化行業監管,推動行業標準制定。四是推動技術創新,強化宣傳推廣力度。五是不斷完善自身職能,優化人才隊伍。六是加強協作交流,增強行業競爭力。
孫永才
中國中車黨委書記、董事長
孫永才在致辭中向出席會議的各位領導、專家和朋友們表示誠摯歡迎,對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和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中國中車將秉承“連接世界、造福人類”的企業使命,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改革創新、開放合作,加快建設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不斷推動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孫永才表示,中國中車將與各會員單位一道,全力建設好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這個重要平臺,緊密團結產業鏈企業,打破專業領域限制,發揮各方優勢,集聚各方力量,形成巨大合力,推進載運裝備升級和技術創新,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融通發展,助力軌道裝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在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勇當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促進軌道交通事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努力把專委會打造成中國交協分支機構的典范和標桿。
錢銘
國鐵集團黨組成員、副書記
錢銘在大會上致辭。
吳德金
國家鐵路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吳德金在大會上致辭。
會上,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剛宣讀了《關于同意成立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籌備組的批復》和《關于同意召開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的通知》;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籌備組副組長馬云雙做了籌備工作匯報;大會審議通過了《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工作規則》;選舉產生了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單位、常務理事、理事、秘書長、副會長、常務副會長、會長。隨后,胡亞東和孫永才為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揭牌。期間,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國家鐵路局原黨組成員、紀檢組長鐘華,國家鐵路局設備監督管理司司長馬良民,國鐵集團機輛部負責人吳國棟為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頒發聘書。
會議選舉馬云雙為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會長,選舉中車股份所屬企業專職外部董事郭杰為秘書長。
△胡亞東和孫永才共同為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揭牌
△馬云雙作了籌備工作匯報
會議選舉馬云雙為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會長,選舉中車股份所屬企業專職外部董事郭杰為秘書長。
出席此次會議的還有,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原局長李華;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國家鐵路局原總工程師趙果情;國能鐵路裝備有限責任公司一級業務總監、原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傅瑞珉;國家鐵路局設備監督管理司原副司長周偉、胡文君;國鐵集團機輛部原專員張啟平;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新寧;國能鐵路裝備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楊二斌,原副總經理李桂保;以及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相關部門、中國交協低碳與碳交易促進分會、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軌道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的會員單位代表,專委會負責人候選人和鐵路行業專家。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