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乘坐地鐵上下班,真是太方便了。路上不堵車,每天早上可以提前到達公司,通勤輕松了,工作質量明顯提高了。”馬來西亞吉隆坡市民沙菲克高興地說。自今年4月吉隆坡地鐵二號線全線通車以來,至今已安全運營100多天,使沿線200萬居民融入“半小時生活圈”。
全長57.7公里的吉隆坡地鐵二號線由中國交建參建,中國港灣牽頭、二航局和二公局具體實施,是公司首個海外地鐵項目。吉隆坡地鐵二號線是吉隆坡市及周邊區域軌道交通網線中南北走向“大動脈”,將1小時20分鐘的車程縮短至30分鐘。中國交建承建了仙都西車站、吉隆坡醫院車站、克羅斯爾福渡線站及蒂蒂汪沙車站至克羅斯爾福渡線站的雙線隧道工程等土建標段,以及全線軌道工程、全線四電材料的軌道運輸組織和采購并移交維護車輛等內容。
項目建設過程中,中交建設者不斷聚能融合、創新突破,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開拓之路,為中國地鐵“走出去”積累了寶貴經驗。
二航局施工的隧道全長2192米,下穿馬來西亞皇家劇院、泰國神廟、吉隆坡醫院和高架橋等重要建筑和設施。項目采用歐洲標準施工,極為嚴格。2017年11月,盾構機剛一始發,就遇到了難題。
“拼裝好的盾構機總長135米,而始發井長僅70米,始發段又處于曲線上,盾構機始發時不能左右糾偏。”二航局盾構區間總工章金飛回憶說。
要讓135米的“長龍”在狹小的空間內始發,并安全通過300米小半徑曲線,這在國內地鐵施工史上并無先例。項目團隊通過數值模擬,以及無數次演練驗證之后,最終決定采取分體始發和割線始發相結合的施工方式。“始發分兩部分進行。盾構主機和前3臺臺車先行始發,另7臺臺車在工作井外,用延長管線和盾構主機連接,等前部分進入隧道,后7臺臺車再下井與前部連接。”項目技術負責人熊棟棟解釋道。
3個月后,在項目全體人員的努力下,盾構機終于順利始發。然而,項目團隊還沒來得及舉杯慶祝,新的難題又出現了。
“經勘測,吉隆坡醫院足球場下是一片沼澤回填成的軟土層,長300米,含水率高達80%,就像‘豆腐’一樣軟。”章金飛說,“這類地層正好處于300米轉彎半徑的曲線段。盾構機從硬土里突然鉆進‘豆腐’里,土體承載力突然變小,軟土層可能發生噴涌,甚至塌陷。”
按照施工要求,盾構機與軸線偏差不能超過6厘米,管片錯臺不超過1厘米,地面沉降不超過1厘米。盾構機在曲線里掘進,必須時時糾偏,在“豆腐”里糾偏幾乎不可能,更不能完全依賴管片糾偏,如糾偏量過大,容易造成管片上浮、錯臺、破損或破裂及地面較大沉降。如何控制盾構機掘進姿態,保證盾構機一次性快速通過“豆腐”地層,成了亟待解決的難題。
為攻克難題,團隊日夜研究,一遍遍計算,一次次模擬演示,終于找到突破口。項目團隊在盾構機中盾和尾盾之間增加了一節鉸接,就像增加一節“關節”,保證盾構機在小半徑曲線里能夠連續轉彎掘進。同時采用雙液漿同步注漿,讓土層在14秒內凝結,快速提升土層自穩性。
2019年5月的一天,盾構機即將穿入“豆腐”地層,所有人員屏住呼吸,緊緊盯著控制屏。盾構機猶如一條游龍,緩緩滑入隧道。司機熟練地調整鉸接打開度,輔以管片糾偏,一點一點調整盾構姿態,同時將掘進速度由正常的每分鐘3至4厘米,提升到每分鐘5至6厘米。顯示屏上盾構機始終在軸線上下平穩跳躍,快速前進。最終,地面沉降和管片錯臺全都控制在1厘米以內,盾構機與軸線偏差平均控制在4厘米以內,完全符合施工要求。
在中國交建(馬來西亞)有限公司總經理倪慶九看來,項目順利推進離不開屬地員工的辛勤付出。“我們注重對馬來西亞籍員工的培養,發揮外籍員工最大優勢,為打造國際化優質工程品牌奠定基礎。”
“構建利益共同體”是項目團隊始終踐行的文化理念。“中交品牌”從“業務國際化”向“公司國際化”升維,首先要做的就是屬地的深度融合。
為了實現中馬員工優勢互補,二航局項目部安排中方員工按比例帶領屬地員工,以部門內部協調、外部協同的運行方式,全方位參與項目管理,并結合馬來西亞國情和屬地員工文化習俗,在營區和施工現場設立專門的休息室、祈禱室,保障薪酬待遇、升遷渠道,用有“溫度”的制度管理人才。每逢中馬重大傳統節日,由中港建設(馬來西亞)有限公司、中國交建(馬來西亞)有限公司和二公局緊密聯營的軌道標項目部都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邀請屬地員工共同參與。這些多姿多彩的活動,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推動了中馬文化的深度融合。同時,項目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提升屬地員工對項目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2018年入職土建標段項目質檢部的馬來西亞籍華人陳康利精通中、英、馬三國語言。他每天要將成百上千個工程專業術語準確地傳達給業主和施工隊伍,還要協助項目經理處理外協工作。為了讓像陳康利一樣的專業人才不斷地發掘自身潛力,縮短成長周期,項目團隊與他們簽訂了“師徒協議”,量身定制培養計劃,全方位提升業務素質。“這就像是進入成長快車道。雖然項目管理很嚴格,但是在這里工作三個月可能等于別人工作三年。我們的工作很有效率,這都歸功于各類針對性的培訓,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掌握了技能和方法,解決現場問題也變得更加游刃有余。”已升任質檢部經理的陳康利說。
在尊重馬來西亞員工習俗的基礎上,項目團隊還積極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軌道標項目部屬地員工納瑟2019年加入項目團隊,對此深有同感:“大家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信仰,但是項目部將所有人的心都連接在了一起。”項目在關心每一位員工工作生活的同時,還在開齋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馬重大傳統節日時組織開展系列活動。納瑟說:“項目部經常策劃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我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在開齋節大家也能齊聚一堂品嘗馬來傳統美食,這讓我感覺特別好。”馬來西亞籍華人員工鄧文寧開心地說:“我自小就喜歡中國詩詞,我的師傅知道后專門從中國買了《唐詩三百首》《宋詞精選》送給我,他不僅是我的領路人,更是好朋友,時刻關心我。”
在馬來西亞2021年底的大洪災中,當地居民房屋及道路受損嚴重。為了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項目率領員工投入數臺反鏟裝載機和工程自卸車,對蒲種十三哩災區的道路及建筑垃圾、淤泥等雜物進行搶修和清理,盡快恢復了災區居民的正常生活環境。
“中國企業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提高了我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危難之際還伸出援手,感謝我的中國朋友。”屬地員工塞爾瓦感動地說。
吉隆坡地鐵軌道標是中國交建首次以EPC總承包商身份承建的海外大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是中國交建維護在馬來西亞軌道工程市場領先地位的戰略性項目。
地鐵二號線通車當日,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易卜拉欣出席了通車儀式并登車試乘,為中企高質量履約頻頻點贊。拿著業主代建方頒發的“設計和施工五星級榮譽”“質量嘉獎”等證書,陳建掩不住自豪:“這些是我們成績的最好見證。不僅如此,我們還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后續項目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