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大學3號道岔融雪裝置安裝穩固、加熱正常!”1月14日凌晨3時30分許,武漢地鐵5號線終點站中醫藥大學站,信號技術人員占吉繁確認道岔融雪裝置升溫正常,來回操作扳動道岔確認狀態良好后,進行下一步的工器具清理、收回接地線、請求“銷點”等工作。
為應對新年首個嚴寒雨雪天氣,5號線中醫藥大學站信號工班14日凌晨全員出動,重點維護高架區間設備。
“中醫藥大學站是5號線終點折返站,又是出入青菱停車場接駁處,車站行車區間內的道岔共有12組,數量為全線網所有線路車站之首。”中醫藥大學信號工班董駿介紹說,這12組道岔及其它信號設備日常維護工作正常為6至8人,為應對嚴寒天氣14日增至10人,就要對所有道岔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檢修和保養。
據了解,董駿一行當日工作是對道岔的方正、壓力、密貼、開口等檢查和調試,對30余個關鍵部位涂油;檢查確認融雪裝置固定、供電情況,測試功能有效性。在對滑床板涂抹防凍油之前,他們先利用鐵鏟將積水清除干凈,再涂上一層專用防凍油。董駿說,涂抹這種專用防凍油,不會因天氣寒冷被凍住而影響道岔狀態。
當日凌晨,武漢地鐵數千名專業技術人員,加強露天區間重點行車設備的全面維護和保養,打好“加強針”,確保雨雪天氣情況下設備運行正常;對各類水管、閥門、排水泵、保溫層等設施進行普查,加強室外懸掛物、導向牌的巡視力度,發現隱患及時整治;加強戶外站臺門、自動扶梯等設備的檢查和保養;應急隊伍全天24小時待命,隨時應對雨雪天氣帶來的影響。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