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智行智遠智未來”為主題、展示人工智能領域最新進展和重大創新成果的人工智能產業成果展區,廣州地鐵展示了5G科研項目在智慧地鐵行業應用上的最新階段性成果——“地鐵智能決策平臺”和“5G車載邊緣網關設備(以下簡稱5G TAU)”。“地鐵智能決策平臺”是通過車載及車站網關傳遞的車載及車站業務信息,基于全域物聯感知、數據融合分析、多維數字孿生等技術實現便捷乘客服務、車站和列車全景管控管理,是具備安全全面感知、應急調度多維聯動、設備主動運維等功能的地鐵典型業務智能決策與應用呈現平臺。“5G TAU”是全球首個基于軌交行業的多網絡接入與多業務承載行業應用終端,提供5G、Wi-Fi、LTE-M、EUHT、TETRA等多網接入能力,承載播放控制、視頻監控、列車狀態監測、車輛狀態監測等多業務,基于切片技術支持業務隔離與冗余備份,能保障軌道交通行業生產與運營安全。期間,該成果受到了眾多展商及觀眾的關注,各方相互交流了相關前沿技術和理念,這也將有利于推動地鐵5G科研項目后續的“產學研用”工作。
廣州地鐵自2021年牽頭啟動“面向典型行業的新一代通信與網絡應用示范”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以來,在地鐵十八號線開展了視頻監視、票務、扶梯智能監測、車載智能運維等多項車站及車地(移動列車與地面設備)的5G應用研究,進行了“5G TAU”和“地鐵智能決策平臺”的研制工作。這兩項最新的地鐵科研項目階段性成果充分體現了“突出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理念,在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深刻演變,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不斷加速,智能產業、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環境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該階段性成果已在十八號線開展持續試驗及應用,提升多類型車地網絡承載列車監控、車載信號及車輛智能運維等車地業務的綜合能力,拓展信息收集維度、提高信息整合效率,實現更全面智能的運營決策。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