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青島地鐵6號線一期工程全線洞通儀式在富春江路站舉行。青島市地鐵工程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建剛出席儀式并宣布全線洞通。這條于2019年12月開工建設的線路,在過去三年多的時間里,一直與疫情賽跑。此次洞通,實現了地鐵線路建設一季度開門紅,為后續軌道工程、機電安裝提供了先決條件,同時也為年底實現空載試運行打下了堅實基礎。
創新驅動,拼出最大規模裝配式車站地鐵線路
6號線一期堅持以創新為引領,大膽嘗試新技術,成功攻克了裝配式車站設計、生產、拼裝全鏈條技術,全線6座裝配式車站主體結構總計12萬噸構件全部裝配完成,成就了目前我國最大規模應用預制裝配式車站技術的地鐵線路。
裝配式車站的施工經常被形象地比喻成“拼積木”,車站主體結構的預制構件在工廠內流水化生產完成,然后被運到施工現場完成拼裝。與傳統現澆結構地鐵車站相比,裝配式工藝優勢明顯:現場施工人員由150人減少為30人左右,取消了大量模板腳手架安拆、鋼筋綁扎焊接等環節,施工過程更安全;預制構件工廠化加工、標準化拼裝,實現混凝土自防水,確保結構不滲不漏,施工效果更優質;每座標準裝配式車站可節省工期4-6個月,施工效率更高效;一座標準裝配式車站可節省鋼材約800噸、木材800立方米,施工廢棄量減少50%,碳排放量減少約4158噸,減排20%,施工現場更綠色。
以創新為驅動力,青島地鐵6號線一期先后成就多個國內“首次”、國際領先:完成全國首座全方位裝配式地鐵車站可洛石站的拼裝,在全國地鐵首次大規模應用大跨暗挖主動支護技術獲評國際領先,首次系統研發應用不銹鋼系列產品,首次采用“雙護盾+超前地質探測”技術,首次采用EPC總承包前期工程管理模式等。6號線一期掌握了復雜地質條件下盾構掘進、主體結構抗滲防裂、裝配建造集成、正向設計等10余項青島地鐵建造核心技術,有力推動了地鐵工程建設的轉型升級。
攻堅克難,三年“跑贏”疫情如期實現全線洞通
至全線洞通,青島地鐵6號線一期的建設期與抗擊新冠疫情三年高度重合。2019年底,線路開工建設,次年年初,新冠疫情爆發,疫情的反復為線路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困難面前,青島地鐵集團西海岸建設分公司不等不靠,多措并舉,保障工程建設進度不掉隊,以實干促高效。
持續開展作風能力提升活動,深化班組建設,實現10個月所有工點主體全面開工,歷時3年全線洞通。
堅持“能機械盡機械”,首次采用大規模盾構集群作業,共投入34臺盾構TBM,始發接收44臺次,較傳統礦山法減小用工量90%,將區間施工機械化率由初設階段61.7%提高到91.6%,創青島地鐵新高。
對重難點成立專班幫扶,優化掘進參數,實現淮可區間超硬巖(最大抗壓強度198兆帕)掘進效率翻三倍(由0.8環/天提升到2.4環/天),港黃盾構區間最高月進尺322.5米,TBM區間最高月進尺480米,成功打破青島地鐵軟硬交替地層盾構掘進和雙護盾TBM單月掘進紀錄。
2023年春節期間,6號線一期工程80%的工點未停工,近1500名參建人員堅守崗位,全力保障工程建設。
據了解,6號線一期實現區間隧道穿越蔡家莊水庫、辛莊河等9條水體、7座橋梁,正穿15幢特殊建筑物,2次穿越高速公路,順利下穿齊長城遺址;安全平穩通過提級管控的Ⅰ級風險源20處、不良地質段85處,斷裂帶69處;峨富區間成功實現“淺埋+小凈距+毫米級沉降控制”上跨運營1號線;黃淮區間破解盾構穿越富水斷裂帶(涌水量高達220立方米/小時)噴涌難題。
疏堵保暢,支撐“三城聯動”空間發展戰略
地鐵6號線是全國首條GOA4級TACS系統應用示范線,線路整體位于西海岸新區,一期工程西起辛屯路站,北至生態園站,線路全長30.8公里,設地下站21座。作為我市軌道交通膠州灣環線網絡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聯通西海岸各個主要功能區的動脈工程。
6號線是一條民生線。黃海學院站、峨眉山路站、富春江路站、錢塘江路站、濱海學院站、青醫西院區站、黃河路站等車站途經大型社區、大專院校、知名醫療機構,開通后將極大提高沿線居民出行效率,緩解地面交通壓力。
6號線是一條發展線。線路連接了西海岸交通商務區、海洋高新區、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國際經濟合作區,串聯了西海岸新區各重要功能組團并覆蓋了主要客流走廊,通過一次換乘可實現西岸城區與東岸城區、北岸城區的快速連通,促進青島實現“三城聯動”的空間發展戰略,支撐西海岸國家級新區的戰略融合發展。
此番洞通標志著6號線一期工程進入沖刺階段。青島地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君在儀式上指出,各級各單位要堅持以世界一流地鐵目標體系為引領,持續深化班組建設,進一步加快剩余土建工程以及鋪軌、機電安裝等站后工程建設,嚴格守牢安全質量底線,切實為高質量開通夯實基礎。他表示,地鐵集團將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繼續踐行“為城市建地鐵、為人民建地鐵”的理念,切實擔負起“走在前、開新局”的歷史使命,聚焦“雙一流”建設目標和“三六五”發展戰略,埋頭苦干、奮勇爭先,為我市加快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新的地鐵力量!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