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國內首列多適應性中運量單軌系統車輛在重慶下線。同步亮相的還有單軌交通系統,能夠為多種運量軌道交通建設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在國內尚屬首例。
靈活編組
單車載客量136人
本次下線的多適應性中運量跨座式單軌車輛,具有爬坡能力強、轉彎半徑小、環境適應性強等特點,最高運行速度為80km/h, 單車載客量136人。
另外,作為多適應性中運量單軌交通系統,車輛可靈活編組,最高6組,滿足每小時0.5-2萬人的運能需求,同時車輛還適用高溫、高寒、高原等特殊環境,能夠滿足旅游景區及不同類型城市的多樣化運用場景需求。
輕量化整體設計
土建成本可降低15%-20%
車輛應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牽引制動一體化、列車控制系統融合、電子機械制動等前沿技術,全面實現車輛輕量化。相比傳統單軌,該車輛軸重僅9噸,整體重量降低了5至6噸。工程體量也隨之減少,在土建工程方面成本能夠降低15%-20%。
同時,車輛應用永磁牽引、高頻輔助變流等節能技術,進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打造綠色節能的中運量軌道交通系統。
與車輛同步開發的還有大跨距無應力連續軌道梁橋、輕量化裝配式墩柱、小型集成化車站等新產品、新工藝,配合智能運維等數字化技術,它們共同構成全壽命周期成本低、多適應性的中運量單軌交通系統。
多家企業合作簽約
助力重慶軌道交通發展
當天,中車長客股份公司以本次多適應性中運量單軌系統車輛下線為契機,與重慶市大足區政府簽定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推動全新的中運量單軌系統項目落地,為提升大足區公共交通服務水平、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此外,重慶軌道集團分別與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通號集團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簽約成立合資公司,加強在軌道交通車輛檢修、通信信號制造維護等領域的深度合作。為提高軌道交通系統全壽命周期運維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中車長客股份公司與重慶鐵路集團簽定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智能運維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