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經國家優質工程獎專家評審委員會綜合評議,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審議,寧波軌道交通4號線工程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實現了全省軌道交通領域在該獎項零的突破。
國家優質工程獎是經國務院確認的我國工程建設領域設立最早,規格最高,跨行業、跨專業的國家級質量獎,“國優金獎”是該獎項的最高榮譽。
4號線工程于2015年11月開工建設,2020年12月開通運營。起自江北慈城,途經江北、海曙、鄞州,串聯起莊橋火車站、寧波火車站、寧波火車東站、東錢湖旅游交通集散中心等重要交通樞紐,慈城、奧體中心、三江口、東錢湖新城等城市重要功能板塊,全長約35.95公里,設車站25座,其中換乘站4座。
4號線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全線車站以青瓷色為主色調,展示了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活化石”城市的文化魅力。作為橫貫南北的交通骨干線、科技創新線和文化旅游線,開通運營2年多以來,加快了中心城區功能集聚,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品質。
創新領航打造優質工程
多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4號線在國內首次采用類矩形盾構施工技術,解決了位于核心城區的雙東路站—翠柏里站-大卿橋站區間道路交通疏解、管線改遷、征地拆遷等難題。利用類矩形盾構雙線一次成型的優勢,首次在白鶴站采用類矩形盾構工法實現配線功能。
國內首次采用架空接觸網結合專用軌回流技術代替以往的鋼軌回流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困擾地鐵多年的世界性難題——雜散電流腐蝕問題,社會效益明顯。
國內首次在全線推廣應用機械法聯絡通道施工技術,在節約冷凍電能和水泥材料同時,杜絕冷凍介質對環境污染,為地鐵行業聯絡通道施工和綠色城軌建設提供參考經驗。
慈城站至官山河站區間上跨杭深、蕭甬鐵路,采用轉體橋施工技術,為國內最大曲線偏心轉體橋。在東錢湖站打造智慧車站,構建全方位、全周期的車站智能感知體系。MLC系統國內首次采用融合云架構,標志著寧波軌道交通進入云時代。
4號線東延段和西延段正在加快建設中。東延段從東錢湖站引出,向東延伸一站一區間,止于國際會議中心站,全長2.37公里。目前,國際會議中心站已實現附屬結構封頂。西延段從慈城站引出,向西北方向延伸一站一區間,止于慈城西站,全長約1.77公里。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