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由在漢央企中交二航局參與投資建設的國內整體規模最大的內河沉管隧道——湖北省襄陽市襄江大道魚梁洲隧道建成通車。
襄陽市襄江大道魚梁洲隧道是連接襄陽市東津新區與樊城老城區的一條快速通道,項目全長5.4公里,總體采用隧道結構,其中兩次下穿漢江的沉管隧道總長1.01公里,是華中地區首條內河沉管隧道,也是目前國內整體建設規模最大的內河沉管隧道。
襄江大道魚梁洲隧道通車現場
沉管隧道由東汊660米6節沉管和西汊351米4節沉管組成,平均單個管節重約2.7萬噸,相當于一艘“小型航母”。伴隨著一節節預制沉管迅速成長的,是由中交二航局下屬中交武港院團隊自主設計研發、獲得7項國家專利授權的“秘密武器”——“智慧移動工廠”。它能實現沉管預制標準化流水線式樣作業,實現施工流程中各個環節無縫連接,大幅提高施工工效,有效縮短沉管預制工期,提升整體施工品質。
“哪里需要就移動到哪里”
移動工廠外形看上去方方正正,但它可是名副其實的“變形金剛”,按下遙控器的按鈕,兩側外模可以快速打開,內腔模板可以快速收縮,瞬間方方正正的移動工廠變形為可以獨立行走的小廠房,按下行走按鈕,幾個分塊就可以靈活地穿梭在干塢的鋼筋籠內,到了下個工位,再組合變形為方方正正的移動工廠,哪里需要就移動到哪里。
移動工廠外景
據中交二航局項目現場技術服務負責人梁豐介紹,預制沉管的每個節段作為一個移動工廠,每個移動工廠包括三大分廠:鋼筋綁扎分廠、模板和澆筑分廠、混凝土養護分廠。其中鋼筋分廠包括底板鋼筋綁扎工位,腹板鋼筋綁扎工位及頂板鋼筋綁扎工位。根據施工工藝三個分廠采用同步流水化作業,實現鋼筋綁扎、模板安裝、混凝土澆筑及養護的無間斷施工。
施工時,首先鋼筋綁扎臺車登場,為沉管搭“骨架”,然后模板臺車登場,進行混凝土澆筑,為沉管筑就“血肉”,最后超聲霧化機、土工布,棉被齊上陣,為沉管做養護、“敷面膜”。
干塢預制場
“傳統沉管預制是采用固定胎模方式,由于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養護等都在一個工位,要將各工序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分段預制,作業連續性差,工作面小,交叉作業多,施工效率低。”梁豐介紹,運用移動工廠后,內部從左到右形成橫向工廠流水線,可同時進行鋼筋綁扎,模板清理與支撐,混凝土澆筑養護等工作,將傳統節段預制周期由12天縮短至9天,預制效率提升25%,大幅縮短預制工期,減小節段間混凝土凝期差,有效降低了混凝土開裂風險。
智慧工廠,科技加持
為了實現智慧移動工廠工藝的智能化,中交武港院項目團隊還研究設計出一套智能化集中控制管理系統,在裝備內集成位移、應力、壓力和溫度濕度傳感器,通過編寫自動控制程序,預先設置流量、壓力值等參數,不僅能實時展現當前的施工進度、模板位移、混凝土養護情況,還能實時監測結構應力健康情況、發出碰撞預警、動態調節養護溫濕度,進行沉管線型預警,真正地實現終端智能化。
干塢預制場
移動工廠不僅能預制沉管,還可以服務現澆隧道,縮小版的移動工廠還可以建設時下新新城市的地下綜合管廊,通過調整模板尺寸,適應不同截面不同高度的隧道、沉管、管廊的施工,到哪都能當主角。
服務于襄陽魚梁洲隧道的移動工廠通過對工藝的創新、設備結構的優化以及集中控制管理系統的運用,保證了預制沉管抗滲性能,將總工期縮短約4個月,減少了1600噸的臨時結構工程量和60%以上的模板系統操作人員,為項目節省了各項成本約5540萬左右。
本技術取得了“干塢順澆法預制智慧移動工廠”為核心的專利族群7項,取得一級工法1項、發表中文核心論文3篇、技術成果經中國航海協會鑒定,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可為同類內河沉管隧道的設計、施工提供豐富的經驗,起到良好的借鑒作用。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