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錢七虎等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組成的專家組將和燕路過江隧道(全長2976米的和燕路過江隧道,開挖直徑達到15.03米,地質條件復雜,為全國首例超大直徑盾構穿越斷層、溶巖地層的過江隧道,施工水壓最高達到0.79兆帕)評價為“目前國內難度最大的盾構隧道”,中交一公局迎難而上,通過七百多日的“精耕細作”,于近日順利貫通過江隧道,創造了長江底“滴水不漏”的施工傳奇,在“交通強國”戰略大布局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滲漏水現象是困擾盾構隧道施工的技術難題,也是和燕路過江隧道繞不過去的坎。滲漏水不僅影響隧道施工正常進行,增加施工成本,如果處置不當,還會增加隧道運營期的安全風險。早在和燕路工程盾構施工前,項目部就針對滲漏水問題多次召開研討會,既不放過導致滲漏水的每一個細節問題,又要“擒賊先擒王”,解決關鍵技術難點。
管片上浮問題直接影響管片拼接質量,極易導致滲漏發生,重點突破這一技術關鍵點成為大家的共識。項目技術團隊針對管片上浮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對最初20米地層進行加固處理。剛開始,情況良好,但是隨著管片拼裝漸漸通過這20米的加固處理區,此后拼裝的管片,上浮趨勢明顯。
那是項目機電總工徐文禮職業生涯中最煎熬的一段時光。“盾構始發時的喜悅早已拋在腦后,腦子里想的都是怎么盡快解決管片上浮問題。”一方面,超大直徑盾構機“振興號”重達4000噸,盾構機不能停機,否則易造成掌子面不穩定、地面沉降、民房沉降開裂等風險,另一方面,如果不盡快解決管片上浮問題,盾構機越往前掘進,隧道滲漏水的風險就越大。
面對管片上浮的巨大壓力,項目黨支部書記兼總工程師趙小鵬和一邊不斷給年輕同事打氣,一邊暗自咬緊牙關與難題較勁。一天,潛水員下潛時佩戴鉛塊的場景給了靈感,“能不能通過增加配重,抵消管片的上浮力?”徐文禮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技術團隊隨即展開理論計算,在得到需要施加載荷200噸的結論后,通過注漿方法,將管片的上浮力與載荷產生的重力保持動態平衡,當盾構機推進到100環時,管片最大上浮量始終控制在3厘米以內,這意味著項目團隊成功控制了管片上浮,創造了國內超大直徑盾構施工的最高水平。隨后,項目部又相繼解決了管片測量、管片拼裝等一系列會影響工程質量的技術問題,最終創造了國內超大直徑盾構施工中“滴水不漏”的施工傳奇。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