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600多天的日夜奮戰,近日,宜遂高速制性工程永新石橋隧道雙幅貫通,標志著該項目距離建成通車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據了解,永新石橋隧道位于革命老區永新縣境內,該隧道為特長隧道,全長3100米,設計為分離式雙向四車道。
各方聚力齊攻關
據項目施工技術人員介紹,該隧道地質情況復雜,洞身地質主要為殘坡堆積土、中風化石灰巖、炭質頁巖等,施工過程中涌水突泥、洞頂坍塌、掌子面土體滑移狀況頻發,安全風險高,推進難度大,是宜遂高速項目建設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為了破解施工難題,項目辦超前謀劃科學施策,隧道專家把脈問診,設計單位動態跟進,監理單位全程監查,施工單位精心組織,堅持“每日一調度、三天一會診”,爭取做到問題早發現、方案早出臺,確保預防在先、保障在前,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有序推進隧道掘進工作。針對隧道后期施工壓力大的困境,參建各方進一步優化了工序銜接和人員配比,切實提高了工作效率,緩解了施工壓力。
信息化賦能保安全
隧道施工,安全是其重中之重。在石橋隧道施工中,面對諸多不良地質引起的技術及安全問題,成了施工單位的安全掘進難題。為了讓職工安全進洞,快樂出洞,項目部全面引進智慧化隧道管理系統,讓安全管理更科學、更高效、更放心。
進入隧道施工現場,技術人員超前地質預報及監控量測工作一直伴隨隧道掘進,智能化視頻監控系統、人臉識別門禁系統、人員定位系統及人車分離等信息化手段在永新石橋隧道的使用,不僅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也為隧道安全標準化建設提供了樣板參考。
機械化引領提品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全力提升品質,建設美麗高速,打造“內實外美”的高質量工程,項目部引進全套隧道施工機械化工裝設備,新型防水板臺車、新型襯砌臺車、濕噴機械手、液壓自行式棧橋、多臂鑿巖機、多功能養護檢測車等設備的相繼投入,極大地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作業環境。
由于永新石橋隧道地質結構的復雜性,項目部實行全程機械開挖施工工藝、加強超前支護、強化洞身圍巖收斂及洞頂沉降監控量測成果的研判,一系列科學舉措,避免了鉆爆開挖對本就薄弱的覆蓋層的擾動和有效地杜絕了冒頂事故的發生,確保了隧道掘進渡過“急流險灘”。
生態化優先創效能
為創建品質工程施工樣板,項目部堅持打好“綠色發展”牌,聚焦特色亮點打造。施工中,建設者針對復雜地質情況,對隧道洞口臨建及進洞方案進行了反復推敲、比選,并邀請專家進行實地踏勘、論證后,形成斜交式不等長套拱進洞的“零開挖”施工方案,該方案是將原設計端墻式洞門調整為削竹式洞門,在避免大開大挖的同時,最大限度保留了洞口原生態植被和樹木,使隧道洞口與周邊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將自然之美與建筑之美完美融合。
同時,隧道洞口采用了“永臨結合”的建設思路,即隧道洞口場地硬化部分作為永久性路面工程的一部分,后期路面施工不需對該段路面進行破除,只需進行技術處理后作為永久性路面基層繼續使用,此舉既降低了工程造價,又避免了資源浪費。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