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上午,南昌市百臺AED投放啟動儀式在地鐵大廈裙樓一樓大廳舉行。記者從儀式上獲悉,南昌市今年將在公共場所投放150臺AED。
啟動儀式現場
AED,全稱自動體外除顫儀(Automated External Def ibrillator),具有便攜、易操作的特點,只要稍加培訓就能熟練掌握操作,適合非醫護人員在緊急狀態下使用,被稱為“救命神器”。據了解,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達55萬人,其中90%發生在醫院外,而搶救成功率不到1%。大部分猝死,都是心搏驟停所致,如果在“黃金4分鐘”內進行心肺復蘇,大約有50%的搶救成功率,如果使用AED配合進行電擊除顫,搶救成功率高達90%。因此,加快公共場所配備AED,并培訓能救、敢救、會救的救護員刻不容緩。
今年以來,南昌市、縣(區)兩級紅十字會在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支持采購70臺的基礎上,通過社會捐贈和“5·8人道公益日”網絡眾籌活動,累計籌措150臺AED應急救護一體機(含AED),投放至南昌地鐵站點和群眾相對集中、人流密集的旅游景區、政務服務大廳、學校、會議中心等公共場所,為各公共場所提供能在突發事件進行應急處置的工具,確保各場所能在第一時間進行有效處置,為廣大市民出行添一份安全保障。
首批移交的應急救護一體機
據介紹,150臺應急救護一體機最遲將在第三季度全部完成投放,首批移交的43臺均由愛心企業捐贈,主要投放在地鐵沿線站點,實現地鐵1號線所有站點和2、3、4號線換乘站的全覆蓋。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