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地鐵建設按下“加速鍵”,二期規(guī)劃各條線路不斷掀起大干快進熱潮。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地鐵建設背后的那些“硬核技術”。
在濟南軌道交通6號線施工現(xiàn)場,盾構機正在20多米的地下轟鳴著向前掘進。如此“龐然大物”在地下挖開一條“隧道”,是如何實現(xiàn)土層壓力不會變化的?
據現(xiàn)場負責人介紹,在盾構機下穿過程中,目前常用的是土壓平衡模式。也就是說,盾構機在封閉掘進的同時,靠氣壓、泡沫等填充物保證土層壓力,能更好地控制地表沉降。還可以理解為,在盾構掘進的同時,將一個建筑結構在全封閉環(huán)境下進行建造,并能保證一次成形。相較于傳統(tǒng)暗挖施工,土壓平衡的盾構施工模式能大幅降低地層應力損失,減少對周圍環(huán)境和地下水資源的影響。
在濟南軌道交通4號線鳳凰路站至林家莊站、林家莊站至雪山路站這兩個區(qū)間,盾構所產生的泥渣量約為16萬立方米。這些泥渣若充分加以利用,可大幅度提高工程進度,反之則會成為“拖油瓶”。
為充分利用泥渣,該區(qū)間創(chuàng)新運用盾構渣土水分離設備,可將掘進中產生的泥渣歸類,將水過濾至水池,泥土壓成泥餅,并將石子篩選出來。該裝置的使用,能將施工速度提高30%-40%,同時可節(jié)約成本約80萬元。
濟南軌道交通4號線山大路站地下巖體相對完整,硬度平均達到50兆帕,因鄰近居民區(qū),項目部決定實施跨專業(yè)操作,用礦山鋸進行施工,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噪音對市民生活的影響。
礦山鋸施工技術較為復雜,且切割深度一次不得超過10厘米。投入使用后,硬巖被切割成一塊一塊的石頭從地下搬運上來。切割完成的石塊,用挖掘機或者叉車配合履帶吊出清運。
為加固地下土層,4號線建設過程中投入使用了三軸攪拌樁技術,這項技術主要是用于對軟土層地形加固,利用攪拌樁機將水泥噴入土體并充分攪拌,使軟土變硬從而提高地基強度。據項目負責人介紹,三軸攪拌樁技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施工技術,通常會在加固完成的第28天達到地層硬化的效果。
沖刺四季度,地鐵在行動。一個個“硬核技術”聚“指”成“拳”,助力濟南軌道交通集團各項建設加速推進,為確保完成“項目突破年”目標任務、加快建設新時代國內一流地鐵集團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力量。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xiàn)。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fā)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guī)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tài)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guī)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