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至8日,省發改委在南京組織召開了海太長江隧道(海太過江通道公路部分)初步設計咨詢評估會。
會議聽取了設計方案、設計咨詢意見及結構抗震、防災救援、施工與裝備、綠色環保、智慧建管等5大專項的匯報后,專家組一致認為本項目初步設計文件較好地履行了工程可行性,基礎資料齊全,結合項目特點開展了相關專題及關鍵技術研究。設計文件執行了工程可行性研究相關批復的意見,基礎資料齊全、設計內容較為完整,文件編制符合規定要求。下一步,將認真落實專家意見,對初步設計文件修改完善,并積極推動初設報批,力爭上半年獲得批復,為年內大臨開工奠定堅實基礎。
海太過江通道位于蘇通大橋下游約8公里處,項目全長約39.2公里,北接線(南通段)長約15.8公里,南接線(蘇州段)長約12.2公里,越江隧道段長約11.2公里,其中盾構段約9.3公里,隧道外徑16米,是國內最大直徑、最長距離穿越長江的公路盾構隧道,具有“長、大、高、深”的特點,堪稱萬里長江第一隧。
海太過江通道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印發的《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0-2035年)》中明確的公鐵復合型過江通道,其公路部分是《江蘇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7-2035年)》中通州灣至常熟高速公路的過江設施,項目建設對貫徹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承擔蘇通大橋復線及過江交通分流功能,完善區域路網布局,推進揚子江城市群建設和跨江融合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