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軌道車輛結構可靠性研究團隊,30余年來,三代交大人接力攻關,持續深入解決精準評估軌道車輛結構在復雜運用環境下的結構疲勞可靠性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培養輸送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中國高鐵“國之重器”保駕護航。團隊率先開展轉向架構架結構載荷譜的研究,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對我國近年研制并投入運營的90%以上軌道車輛轉向架以及全部動車組、重載貨車結構進行了可靠性評估,近三年為應用單位新增銷售額 200多億元。團隊長期躬耕于教學一線,為國內鐵路行業輸送了大量核心技術骨干和工程師,為國外鐵路行業培養了一批高素質技術人才,鑄就軌道交通創新人才培養高地。
2023年6月28日,中國高鐵上演了單列時速453公里、交會時速891公里的“世界最高速兩車交會”?!靶录夹g部件性能有效”“各項指標表現良好”數據傳來的那一刻,屏幕前參與測試的軌道車輛結構可靠性研究團隊師生歡欣雀躍,為這交會的“0.86秒”,他們無數次徹夜奮戰,集智攻關。
世界首創為“國之重器”保駕護航
北京交通大學軌道車輛結構可靠性研究團隊自1991年成立,30余年來,團隊主攻方向就是軌道車輛結構強度與可靠性。通俗一點講,就是為車輛做體檢,確?!吧碜庸墙Y實”。中國高鐵面對的考驗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其他國家沒有或不可能面對的。建設規模最大、運營里程最長、持續運行速度最高、運用環境最復雜、系統技術最兼容。有些國外車輛運行20年總里程也不過400萬公里,而我國有些車輛運行6年,就超過了這個里程數。團隊師生深耕軌道車輛結構可靠性領域,主持多項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課題、重點項目、高鐵聯合基金和“863”、“973”、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任務,在國際上率先開展轉向架構架結構載荷譜的研究,建立了一套成熟可靠的載荷譜體系,實現關鍵技術突破,為我國軌道車輛自主創新和安全運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這是用腳步丈量鐵路,用芳華詮釋初心的三十年。見過漠河的暴雪、阿拉山口的狂風,也感受過海南的酷暑、唐古拉山口的高寒缺氧,團隊師生三代人的足跡踏遍全國各條鐵路線,開展了廣域條件下超過100萬公里跟蹤測試,完成了300余項高速動車組﹑重載貨車和城市軌道車輛結構疲勞可靠性評估及結構改進,對我國近年研制并投入運營的全部動車組以及90%以上軌道車輛轉向架、重載貨車結構進行了可靠性評估,近三年為應用單位新增銷售額200多億元。
這是服務“國之重器”,護航“中國速度”的三十年。從六次鐵路大提速、青藏鐵路建設,到大秦鐵路重載運輸、高速鐵路建設,歷次中國軌道交通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中,都留下了團隊奉獻的身影。首次構建了覆蓋350km/h運營的高速列車轉向架構架服役載荷譜,實現了對關鍵結構部件載荷精確表征和服役壽命準確評估,對“復興號”動車組的設計壽命提高50%起到了巨大作用,為我國時速400公里高速動車組研制提供了基礎數據。為了確保CR450動車組的順利研發,團隊成員無數次徹夜奮戰,1000多個測點,單是安裝調試就耗時一個多月,每晚都需要檢查,團隊成員平均每天只能休息4、5個小時。
持續的堅持結出累累碩果。團隊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鐵道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4項,一等獎5項,以及其他的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6項;獲批科技部重點領域人才推進計劃創新團隊,1人獲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3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人獲茅以升鐵道科技獎,1人獲詹天佑鐵道科技獎成就獎,3人獲貢獻獎,多人獲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榮譽稱號。
培根鑄魂為中國交通事業培育英才
2021年教師節,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牽頭組織開展感念師恩情,講述大先生——“我心目中的大先生”主題教育活動,軌道車輛結構可靠性研究團隊劉志明教授當選為“我心目中的大先生”年度人物。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大先生”的標準,“大先生”是“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是“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要“成為被社會尊重的楷模,成為世人效法的榜樣”。
劉志明教授1987年留校任教,30余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奮戰在教書育人、科學研究一線,他多次表示,自己只是團隊中的一個普通一員。他的研究生導師繆龍秀教授,成立博士點的時候已經50多歲了,仍然跟學生們一起下現場做試驗。京滬線夕發朝至提速列車結構強度評估試驗,單程連續測試一次就是十幾個小時,師生們把測試設備放在軟臥臥鋪車廂里,怕影響其他旅客休息,一直關著門,大家都是坐著監控設備;大秦線重載運輸的2萬噸列車結構強度測試,師生們在200多輛重載貨車的不同斷面布置測試設備,圍著列車走一圈,就是5公里。這不是空手散步,是背著測試設備。所以,團隊的師生在導師們的言傳身教下,耳融目染,都養成了一絲不茍、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精神。
先生之“大”,不在于學校之大,也不在于職稱之高,而應在學問之深、品德之高、格局之大等。團隊老師們都以此為目標,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長期躬耕于教學一線,將車輛工程專業學生培養為能夠承擔軌道交通車輛設計制造、技術開發和應用研究、運行管理等“一條龍服務”的工程技術人才,在行業領域享有“軌道車輛卓越工程師”聲譽。
從這里,走出了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國家卓越工程師”獲得者梁建英、中車集團首席科學家丁叁叁、中車集團中央研究院院長龔明等一大批軌道交通領域的高端領軍人才,為中國軌道交通引進先進技術、打造中國品牌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團隊師生的齊心努力下,車輛工程專業建設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北京市特色專業、全國首批卓越工程師專業和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6年通過工程教育認證,2019年入選國家一流專業,連續十年入選北京市教委“雙培計劃”項目,成為培養軌道交通創新人才的高地。1人獲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獲寶鋼優秀教師獎,培養的學生1人獲機械工程學會上銀優秀博士論文獎,1名工程碩士獲評全國“做出突出貢獻的工程碩士學位獲得者”。團隊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以及北京市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二等獎7項。從2005年開始,先后組織編寫全國首套高速動車組系列教材、高等學校車輛工程專業卓越特色系列教材3套29部;為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組織編寫卓越工程師計劃實驗和實踐教材14部;為適應“一帶一路”人才培養,組織編寫教材18部;先后共編寫了動車組系列培訓教材共計60本。
他們秉持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奉獻精神。自2015年起,團隊集體決定利用橫向課題結余經費設立“軌道車輛”人才培養專項基金,截至目前累計資助師生300萬元,用于獎助在人才培養方面突出貢獻的教師、學業及綜合素質優秀的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鼓勵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上努力拼搏、勵志成才。十年來,已有500多名學生從中受益,對這些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力打造了“軌道車輛”育人品牌。一位受資助者表示“軌道車輛獎學金給予了我學習和科研的動力,使我不再青澀與自卑,在成績不斷提升的同時,能有更大的勇氣走向更高的舞臺,去追求更高的榮譽”。
他們厚植回饋社會、服務行業的深厚情懷。在高速動車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過程中,團隊掌握了高速動車組9大關鍵技術的基本原理并翻譯了4種車型的外文資料,建立了鐵道部動車組理論培訓基地。多年來,團隊面向整個鐵路系統,對高速動車組運營系統各個動車段和動車運用所的技術管理人員和60%的動車組機械師進行培訓,為中車集團和神華集團等單位培訓技術骨干近千人,保證了世界最大規模高速動車組的安全運用。
服務“一帶一路”打造涉外培訓“金名片”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團隊積極響應,服務高鐵“走出去”,擦亮高鐵“金名片”。2016年,團隊參與開設校內首批“肯尼亞車輛班”,為路橋公司選派的肯尼亞學生進行全英文授課。團隊專門前往肯尼亞實際考察和調研,結合當地鐵路機車車輛的類型,編制了肯尼亞學生專屬的學士學位培養方案。5年多以來,累計近百名肯尼亞留學生赴北京交通大學學習,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已經學成歸國,為肯尼亞蒙內鐵路建設做出積極貢獻。團隊還為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朝鮮、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培養留學生。這些留學生都化作了一張張名片,將中國教育、交大精神以及軌道車輛領域的先進技術帶回家鄉,成為中國聯通世界的“血脈經絡”。
堅持服務高鐵“走出去”?!爸卸斫煌▽W院”是中國高等教育第一個以理工為核心學科的境外辦學機構,也是中國軌道交通第一個“走出去”的境外辦學機構。團隊負責“中俄交通學院”車輛工程專業建設,設置5年本碩連讀模式,并規劃出版了一套俄文高速動車組系列教材,為推動中俄人文交流和高鐵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拓展技術合作“新賽道”。2013年,團隊與泰國鐵路領域結緣,自此參與了共計10期的泰國鐵路培訓項目,該項目培養出的學員不僅成為了中泰鐵路合作項目的基石,還推動了中泰鐵路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合作。
軌道車輛結構可靠性研究團隊用青春和熱血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用智慧和汗水,守護中國高鐵一路加速前行;用責任和愛心,澆灌交大學子不斷全面發展!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