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客車展獲悉,1月12日,世界銀行在其社交媒體賬號上重點推介非洲快速公交(BRT)建設案例。世界銀行稱,在其資金支持下,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已建立起高效便捷的快速公交系統,通過快速公交專用車道、無障礙車站及現代化運營車隊的賦能,為當地市民提供高質量公共交通服務。
改善當地公共交通環境
達累斯薩拉姆,是坦桑尼亞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海運、航運交通樞紐,該市人口超700萬,預計到2030年將成為人口超1000萬的特大城市。
然而,隨著達累斯薩拉姆人口快速增長,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卻明顯滯后,導致城市交通擁堵加劇,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平均通勤時間高達120分鐘。根據世界銀行調查與評估,該市43%的通勤者在上下班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公眾在交通領域的支出約占平均月收入的34%。高昂的通勤費用,不僅讓當地民眾苦不堪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為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坦桑尼亞政府開始啟動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項目。
其實,早在2003年,達累斯薩拉姆便開始制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統規劃,并于2008年6月邀請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為其量身打造城市交通總體規劃。日方向達累斯薩拉姆提出修建快速公交系統和地鐵交通系統兩項建議,但由于地鐵交通系統建設、運營成本高昂而未獲批準,取而代之的是,建設長達130公里的快速公交系統。該系統覆蓋城市90%以上人口,世界銀行為這一項目的一期工程建設提供1.8億美元。
參與達累斯薩拉姆快速公交系統開發的合作伙伴,包含法國開發署(AFD)、非洲開發銀行(AfDB)、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JICA)和世界銀行。它們對達累斯薩拉姆各條快速公交線路提供資金支持,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則資助BRT系統沿線公共交通導向開發工程。
達累斯薩拉姆快速公交系統(UDART)自2016年5月10日運營以來,極大地改善了當地公共交通秩序環境,該系統每天平均運送16.5萬名乘客,為當地市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客運服務。
2016~2022年期間,在快速公交系統的助力下,達累斯薩拉姆16公里左右的客運走廊,行車時間由兩個多小時縮短至1小時以內;一期工程的興建,更使得達累斯薩拉姆的行人年均死亡人數減少79%。
與國內城市通過政府補貼,以低票價推廣快速公交系統有所不同,世界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助項目僅限于快速公交系統建設,雖然這有助于快速提升達累斯薩拉姆公共交通水平,但也衍生出一些運營方面的問題。
在BRT出現前,達拉達拉(一種小型面包車)是達累斯薩拉姆最便宜的公共交通工具。但現如今,快速公交系統的出現,使該城市平均票價漲幅超55%,收入微薄的民眾根本無法享受公共交通帶來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像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大都市一樣,缺乏就業機會是達累斯薩拉姆面臨的最大社會問題。由于快速公交系統高效便捷,能夠承載更多乘客,且每輛快速公交車輛能取代大約10輛達拉達拉面包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公共交通從業者的失業。
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參與海外BRT項目
援建坦贊鐵路時通勤用的BK651型北京牌大客車(吳戈 供圖)
中國與坦桑尼亞有著很深的淵源。上世紀70年代,中國曾分批派出大量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裝備援建坦贊鐵路,在這些援建項目中,便有濟南黃河牌卡車和北京牌客車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在達累斯薩拉姆快速公交系統運行期間,中國企業也做出了突出貢獻。
金旅客車為達累斯薩拉姆量身定制的BRT客車
2015年,達累斯薩拉姆政府全球招標采購BRT車輛。最終,金旅客車中標并于同年交付首批138輛BRT客車(100輛12米客車及38輛18米鉸接客車)。當第一批金旅BRT客車抵達坦桑尼亞時,達累斯薩拉姆市在其交通樞紐Ubungo站舉行了盛大的項目運營啟動儀式,吸引了當地近2000名交通運輸業主和市民到場,有30余家當地媒體全程報道。其中,坦桑尼亞當地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衛報》(坦桑尼亞版)以頭版標題“達市BRT公交首次實現無人售票”進行報道,坦桑尼亞官方報紙《坦桑日報》則在其頭版頭條上以“BRT司機被要求進行集中培訓和專業技能考核”為標題進行深度報道。彼時,金旅客車在當地屢屢登上新聞頭條,并被諸多媒體進行大篇幅追蹤報道。
據悉,這批金旅客車每天凌晨4時30分開始在達累斯薩拉姆快速路主干道上運營,到午夜才結束一天的工作,為當地市民提供超過20個小時的客運服務,獲得乘客的一致認可。
中國客車企業憑借卓越的產品質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務,在達累斯薩拉姆“落地生根”,改善了當地的交通運輸環境和市民出行條件。如今,達累斯薩拉姆快速公交系統已成為非洲快速公交系統的典范。
出行與交通學者王健關注到世界銀行發布的信息后,在個人社交媒體上贊賞中國客車制造商為達累斯薩拉姆公共交通系統所做的貢獻。他表示,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參與到達累斯薩拉姆快速公交系統的建設中。例如,中電建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交國際工程公司成功中標達累斯薩拉姆快速公交系統項目和姆尼瓦他-馬薩斯公路項目等。這是非常好的開始,期待中國相關企業和機構能夠聯合起來,將更多的“中國經驗”推廣至全世界。
將“中國經驗”推廣至世界
本世紀初,中國從南美城市(庫里蒂巴)學習借鑒快速公交系統建設和運營經驗,采用這種造價低廉、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模式,緩解了彼時中國各大城市交通擁堵情況,并進一步提升了公共交通服務水平。
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快速公交系統在中國諸多城市落地生花,在江蘇常州、廣東廣州、福建廈門、湖北宜昌等城市已具備成熟的應用經驗。
在分析達累斯薩拉姆快速公交系統項目案例時,王健說,這一項目最初由日本國際機構進行規劃主導,雖然當地政府最終選擇BRT系統,并且中國客車企業成功中標,但這個案例也折射出中國企業在系統規劃、設計工作中的競爭力仍然不足。
王健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快速公交系統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它由道路規劃、車站布局設計、車輛設計選型、運營調度與組織等多維度要素組成。目前,中國企業主要承擔客車制造與道路建設,在快速公交系統的運營管理方面尚未發揮積極作用。
近年來,中國商用車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在公共交通運營組織(ITS軟硬件系統)等方面已有較大進步。王健認為,中國相關企業不僅要將先進的客車推向世界各地,更應該將快速公交系統規劃、設計和運營管理的經驗同時推廣出去。王健表示,他目前正在促進中國相關客車及零部件供應商聯合拓展國際市場。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中國的國際合作機構在國際市場上提供更多的專業咨詢服務,特別是在公共交通領域方面。此外,中國企業還需在道路工程建設、城市客車技術規范及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等方面形成合力,將“中國模式”有組織地結合起來,以系統性解決方案作為“中國名片”推向世界。
特別推薦:2024上海國際客車展線上參觀報名?http://chinaiut.mikecrm.com/B8ejSBR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