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建筑專題發布會舉行。會上獲悉,北京東六環入地改造項目采用隧道智能通風技術,根據隧道內平均車速、交通風速、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濃度的分布進行實時監控,指導通風系統的運行控制,實現通風節能。
據介紹,東六環改造工程南起京哈高速南側,北至潞苑北大街北側,全長約16.3公里,是聯通順義、大興、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大興國際機場的重要通道。
既有東六環為雙向四車道設置,依次穿越環球影城、城市綠心、行政辦公區、副中心站樞紐、宋莊等片區,以高填方路基和高架橋為主,分割城市副中心區域且高峰期間擁堵嚴重。東六環改造工程除整體加寬外,將東六環局部段改造為隧道形式。目前,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如一條鋼鐵巨龍穿行在現有東六環西側的地下,工程計劃于2023年年底具備通車條件。
在隧道運營的過程中,通風是保障隧道安全舒適及應有通行能力的關鍵,傳統的通風控制系統不能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迅速做出反應,使得隧道通風達不到最佳效果,不能達到節能的目的。此次工程采用隧道智能通風技術,根據隧道內平均車速、交通風速、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濃度的分布進行實時監控,指導通風系統的運行控制,實現通風節能。
東六環地下道路地處城市核心區,外部環境敏感點多,采用傳統的射流風機誘導通風方案會導致洞外敏感點污染物濃度超標。工程在隧道南、北盾構井設置空氣凈化裝置,采用隧道空氣凈化技術。
通過隧道通風系統與空氣凈化系統的節能關聯運行,降低隧道內、外車輛排放污染物濃度,確保隧道內、外空氣質量滿足相關規范的限值要求,實現綠色減排。預計投入使用后,可減少顆粒物及二氧化氮在大氣中的排放量,凈化效率可達到80%以上。
為了降低地下道路內車輛行駛過程中輪胎與路面之間的噪音,提高地下道路瀝青路面結構的力學性能,提高司乘人員的行駛舒適度,項目采取了兩種新型降噪路面結構,開展系統力學性能、聲學性能測試,結合隧道內小型試驗路實測聲學分析結果、長期跟蹤觀測結果,確定適宜于特長地下道路的降噪性能、使用性能最優化路面結構形式。根據調研情況,路面可以降低雨天事故率40%以上,同時能夠降低路側的交通噪音3-6分貝。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