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軌道產投集團下屬成都軌道交通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牽頭研發的“隧道三維巡檢系統項目”,經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專家組初審、復審,榮獲第五屆全國設備管理與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
據了解,全國設備管理與技術創新成果交流大會是由中國設備管理協會主辦的中國設備管理與技術創新領域年度盛會,每兩年一屆。大會的主題設置和議題選定緊扣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圍繞中國設備管理趨勢動向,是業內人士梳理中國設備管理階段性發展成果、共商設備管理發展前景的高端會議,也被業界譽為設備管理創新的風向標。
三年攻堅隧道三維巡檢系統項目
各項技術指標達國內領先水平
成都軌道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是成都軌道集團下屬全資二級子公司,主要承擔成都軌道集團在軌道產業及裝備板塊的核心業務,自2018年成立以來,聚焦智慧城軌建設,以建立完善的軌道交通全生命周期智能運維平臺為目標,圍繞軌道交通市場需求和技術前沿,不斷提高車輛、信號、橋梁、隧道等數字化和智能化運維水平。經過三年的技術攻關,成都軌道產投集團成功研究開發出了隧道三維巡檢系統。
該系統安裝在軌道車輛上,通過采用高精度傳感、三維激光掃描、組合導航等先進技術,能夠跟隨車輛進行拍攝,從而快速、準確地鎖定隧道問題點,宛如一雙靈活、智能的“眼睛”。
搭載了隧道三維檢測系統的軌道交通綜合檢測車、作業車、電客車……都變身為智能列車,對途經隧道及隧道附屬設施進行全面體檢:隧道表面是否滲水、掉塊?隧道輪廓是否有超限、變形?隧道管線、線纜支架是否存在異常等缺陷?……所有缺陷都難逃它的“火眼金睛”。該系統為城市軌道交通隧道智能巡檢提供了先進的檢測手段,有效提高了隧道巡檢效率,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以技術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實現隧道檢測實時動態、智能精準
目前國內外隧道缺陷檢測處于初期研究階段,缺乏統一技術標準。單一的技術應用方向有一定的積累,如二維圖像高清線陣掃描技術、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等,但在隧道檢測領域依然面臨“隧道檢測項點覆蓋不全”“設備成本居高不下”等弊端。隧道三維檢測系統結合了二維及三維成像檢測的優點,在設備隨車運行過程就能實現對隧道及相關附屬設施的異常檢測,著力解決當前傳統隧道檢測耗時長、易漏檢、效率低等痛點問題,具備實時、動態、全方位、高精度、高效率檢測特點。
實現全方位檢測。采用全新技術大幅提升軟件與硬件設施條件,搭建起多視覺的全方位測量系統,將處于獨立狀態的不同測量基準統一到同一坐標中,更加精準地拍攝隧道內不同視覺、方位的圖像,從而全面準確地檢測隧道內存在的各類問題。
實現實時動態檢測。結合先進的編碼器及攝像技術,實現多相機同步、實時、動態檢測,解決隧道采集成像被壓縮或拉伸問題。
實現高精度檢測。采用高精尖技術──慣性導航系統(是以陀螺和加速度計為敏感器件的導航參數解算系統),消除車輛運行過程中因振動導致的檢測誤差,在海量圖像中快速準確找到缺陷數據,配合機器學習算法,大幅提高缺陷識別率,改善了以往隧道成像軟件在大量圖形中難以發現有用數據的情況。
實現高效率檢測。采用的三維點云成像技術可迅速、精確判別隧道水平直徑、橢圓長/短軸、橢圓度等各類指標,大幅縮小巡檢工作量。
實現智能精準識別。采用基于圖像處理算法的隧道缺陷智能識別技術,通過CNN卷積神經網絡對輸入的目標進行多層的神經網絡運算,自動提取目標圖像特征,分類訓練和識別,實現對隧道掉塊、滲水等缺陷的智能識別、過濾誤差。
隧道三維巡檢系統于2020年5月在成都地鐵成功落地應用,采用了該系統后,僅一個動車點即可完成1條線全線隧道巡檢,避免了以往人工巡檢需要5-6個夜間作業點才能完成工作的局面。如果搭載在電客車上巡檢,可以實現白天運營時段實時巡檢,不占用夜間線路檢修時間,實現了隧道表面自動檢測識別率不小于90%,裂紋自動正確識別率不小于95%,其中滲水、掉塊、螺栓缺失的檢出率均在85%以上,區間隧道月度巡檢時間、人工成本及相關費用壓縮80%,缺陷巡檢精度提升60%,缺陷整改時效性提升30%的效果。為地鐵建設提供了更加優質、高效的技術和服務,為實現軌道交通運營維保智能化、信息化提供了技術支撐。
加強智慧城軌創新技術培育
加速構建軌道交通產業生態
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筑牢現代化成都建設的動能支撐。在以創新驅動產業方面,成都軌道產投集團的腳步從未停歇,著力于推動智慧城軌創新技術應用和發展,加速構建完整的軌道交通產業生態。截至今年6月,已先后成功培育孵化了全球首臺/套地鐵線路巡檢機器人、弓網在線監測裝置、接觸網懸掛狀態智能巡檢系統、長壽命高可靠盾構刀具等20多項成都“智”造新技術,獲得專利32項、軟件著作權2項,4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創新技術就地就近產品化、產業化探索出了新路子。
當前成都軌道交通產業已形成涵蓋科技研發、勘察設計、工程建設、裝備制造、運維服務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并建成全國五大軌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形成了“一校一總部三基地”產業空間布局,為下一步的產業能級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創新是第一動力”,軌道交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后續,成都軌道集團將圍繞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行動部署,持續加大創新技術布局,加快推動創新成果落地應用推廣,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成都軌道交通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技術支撐。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