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拓展局近日聯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采用無人機搭載人工智能處理技術,并研發出“智能隧道質量檢測系統”。預計今年應用在T2主干路及茶果嶺隧道進行檢測工作,會更準確及安全地偵測組件缺損。東拓展局局理總工程師黃志威表示,檢測工作較傳統目測快五倍,更能節省時間及改善工地安全。
T2主干路是六號干線的一部分,是連接中九龍干線和將軍澳藍田隧道,全長3.4公里。其中約2.4公里是一段雙管海底隧道,約有2.1萬件預制混凝土結構組件,于觀塘避風塘海底建造,預計2026年完工,完工后來往來油麻地與將軍澳市中心的車程,只需12分鐘。
為確保隧道的安全,工程人員需于12米工作平臺上,目測檢查墻壁的損缺情況,包括裂縫、剝落及滲水,并人手記錄結果,很多時難以用肉眼目測一至兩毫米的裂縫。新研發的“智能隧道質量檢測系統”以無線網絡處理圖片,通過遙控無人機,可以高分辨率拍攝12張照片,即時進行偵測和分析,并自動集成成電子報告,節省時間及危險的工作。
黃志威指,無人機檢查一個組件僅需兩分鐘,比傳統做法快五倍,以十米距離為例,傳統檢測需時約490分鐘,新系統只需80分鐘。他期望未來可以將新技術人引入其他工程項目,降低檢測時間和保障工人的安全。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