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產業關聯度強、技術資金密集、市場潛力大,是南寧市著力發展的新興產業。8月3日,記者從南寧軌道交通集團了解到,近日《南寧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南寧市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印發實施,加快推動南寧市軌道交通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南寧市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若干意見》中提出,南寧市力爭到2025年,全市軌道交通產業營業收入超過200億元,2030年超過500億元。
力爭到2025年,全市軌道交通產業營收超200億元
據悉,南寧軌道交通產業涉及車輛、電扶梯、通風空調、供電、通信、信號等20多個機電系統專業,應用場景豐富,市場存量大,且南寧擁有背靠東盟的區位優勢和優越的產業政策。
《若干意見》中明確,將集成全市相關資源,充分發揮南寧軌道交通集團作為軌道交通產業鏈主企業的優勢,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全產業鏈,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智慧交通及數字產業,同步推進設計咨詢施工、運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高水平規劃建設產業園,按照補鏈、強鏈、延鏈的要求,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現代化軌道交通產業體系,打造立足南寧、服務廣西、面向全國、走向東盟的軌道交通產業新高地。力爭到2025年,全市軌道交通產業營業收入超過200億元,2030年超過500億元。
以少數民族為特色的地鐵5號線車輛正式亮相(資料圖)
推動南寧軌道交通產品、技術等走向東盟
《若干意見》中提出,促進南寧市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包括打造軌道交通全產業鏈、高標準規劃建設產業園、開展優質企業精準招商、積極開拓跨區域跨場景市場等。
南寧軌道交通4號線洪運路站—楞塘村站全線熱滑圓滿成功(資料圖)
南寧市將做優智慧交通及數字產業鏈。加強城軌云數據庫和場景應用系統、城軌超算中心、物聯網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及硬件,實現無人駕駛、智慧車站、無感乘車、智能運維、智慧調度、智慧防災、智慧節能等功能。
此外,在邕寧區新興產業園和青秀區科創園規劃約2000畝的軌道交通產業園,由南寧軌道交通集團統籌推進園區建設和運營,吸引集聚產業鏈優質企業、產業人才、研發機構進駐,整合配備良好的政策、服務和環境,推動項目盡快形成產業規模和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城軌車輛、電梯扶梯、通風空調、供電系統等裝備制造、智慧交通及數字產業。
同時,積極開拓跨區域市場。積極擴大“南寧研發”“南寧制造”“南寧智造”的專利、裝備和產品在廣西和全國軌道交通的市場份額。圍繞東盟國家對軌道交通建設需求,積極開發新產品,推動南寧軌道交通產品、技術、標準、品牌和服務走向東盟,提升產業裝備在東盟的市場占有率。
企業上市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補助
《若干措施》中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包括培育軌道交通企業做大做強、鼓勵開展研發創新、幫助企業開拓市場等。例如,在軌道交通產業園內的裝備制造和軟件開發企業,年產值(營業收入)首次突破50億元、30億元、10億元的,分別給予2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獎勵。
支持重大項目進駐。對新引進單個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及以上的項目,按照設備投資額的15%給予一次性補助。對設備投資500萬元及以上的技術改造項目,按照設備投資額的15%給予補助,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
支持企業上市。對企業上市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補助。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按現行南寧市激勵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財政獎補政策,對企業年度研發投入予以一定比例的補助,單個企業每年補助金額不超過300萬元。
支持開拓東盟市場。支持企業走向東盟國家,提供地鐵、有軌電車、城際軌道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裝備及相關運維服務,開展東盟(境外)軌道交通項目建設和工程總包,對企業前期工作經費、保險費等給予一次性不超過30萬元補助;對向境外項目提供產品(服務)的企業給予合同金額5%的一次性獎勵,單個企業每年度獎勵金額不超過50萬元;鼓勵企業到東盟國家召開專業展銷對接會,給予展位費、物流費和保險費補貼,單次展會補貼不超過10萬元。
此外,南寧市還將完善組織保障,建立產業聯盟,設立產業基金,強化人才支撐。支持南寧軌道交通集團發起設立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基金,基金總規模50億元,引導各類社會資金、金融資本支持高端制造業和數字產業發展。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