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深圳軌道交通發展不斷刷新紀錄,保持平均每年200公里以上的建設速度,加快奔向軌道交通兩個“1000公里”發展目標。目前,深圳城市軌道交通線網運營里程達559公里(含有軌電車),線網密度居全國第一。2023年,三鐵項目在建里程為430.5公里,線路達17條(含延長線)。到2035年,深圳城市軌道線網將超過1000公里。軌道交通不僅是城市經濟活動、市民生活的黏合劑,也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密實的地鐵線網讓出行更從容
深圳于2004年開通首條地鐵線路,經過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工程的持續建設,深圳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躍居全國第五。線網密度達0.265公里/平方公里,居我國內地城市首位。
數據顯示,從2004年12月28日至今,深圳地鐵線網累計安全運送乘客達156.12億人次。2023年以來,各條地鐵線路客運量持續攀升,3月3日,深圳市地鐵全網(含4號線,不含有軌電車)單日總客運量達869.13萬人次,突破在2月24日創下的857.71萬人次歷史最高紀錄,連續三周創歷史新高。以軌道交通為主體,與多種交通方式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公共交通體系初步形成。隨著客流效益的提升,軌道交通在機動化出行和公共交通中的分擔率日益提升。與此同時,近兩年,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含有軌電車)占全市公共交通客運量比例超過60%,城市軌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體系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突顯。由此可見,深圳人的出行生態被地鐵顛覆,地鐵線網越織越密,讓市民出行更加從容。
2022年開通里程為歷年來最長
近年來,深圳地鐵線網的開通和建設高歌猛進。2019年成為地鐵建設的“井噴”期,共有地鐵三期、四期工程的16條(含延長線,不含4號線北延段)約284公里項目同時在建,施工工點超過400個,創歷年之最。2020年,深圳一年開通6條地鐵新線、新增107公里地鐵線路,地鐵線路迎來增長數量最多的一年。2022年,深圳迎來地鐵集中開通的井噴期。隨著地鐵11號線福崗區段、14號線、6號線支線、12號線、16號線陸續開通運營,新增里程總計128公里,成為深圳歷史上地鐵新增通車里程最長的一年。深圳的地鐵線網正式邁入“500公里時代”,線網總里程達559公里,進一步提高深圳居民的出行便捷幸福感,提升深圳的宜居度,對助力城市內域發展,加快軌道上大灣區的建設步伐大有裨益。“軌道+物業”拓寬公共住房供應渠道
為進一步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深圳著力推進“軌道+”發展布局,持續發揮“軌道+綜合開發TOD”效應。通過樞紐高水平的TOD開發,積極開拓市場土地及綜合資源合作,增強“造血”功能反哺軌道交通建設,由尋求軌道建設資金平衡向追求社會與企業融合發展的目標邁進,實現片區體量、業態、功能以及品質升級。與此同時,深鐵集團踐行社會責任,彰顯國企擔當,通過推動“軌道+物業”模式,進一步拓寬公共住房供應渠道。深圳前海、蛇口西、塘朗等區域的地鐵上蓋已建設交付公共住房超2.5萬套,為促進實現全體市民住有所居的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的軌道交通將遠遠不止線路建得快、建得密,軌道交通的建設發展成果還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眾,讓市民的幸福指數隨著軌道交通里程的延伸一起攀升。”深鐵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地鐵上蓋住宅用地中,公共住房的建設比例將超過50%。
到2035年城市軌道線網將超1000公里
近年來,深圳軌道交通發展不斷刷新紀錄,保持平均每年200公里以上的建設速度。目前,深圳地下的“城市動脈”仍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勢頭。2023年,深鐵集團共承擔著17條(含延長線)總長430.5公里三鐵項目、3個綜合交通樞紐、4個共建綜合管廊工程(累計總長84.05公里)的建設任務,涉及面廣,點多線長,關注度高。深鐵集團表示,將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發揮基建投資“穩增長”的關鍵作用,推動三鐵建設上規模、提質量、促進度、保安全,加快在建的地鐵線路和220公里城際線路建設,推動地鐵五期規劃盡快落地,不斷加速深圳城市的“內聯外通”,實現軌道交通高品質建設運營與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協調共進、互促共贏。到2035年,深圳將全面建成1000多公里城市軌道、1000多公里高鐵、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骨干交通網。軌道交通不僅將重構城市發展格局,還將給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帶來無可限量的未來。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