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自動運行系統已經成為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的“高頻詞”。重慶哪些在建線路將推進全自動運行系統?目前進展如何?記者對有關單位進行了采訪,一起來看吧
多條在建線路
推進全自動化運行
近日,在重慶軌道交通“跨越500公里”新聞發布會上,重慶軌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峙提到:“我們在新建線路里面也推進全自動列車駕駛,讓我們的列車運行更加精準,更加安全可靠。”
其實,早在2021年12月,重慶交通開投軌道集團發布的《重慶軌道交通24號線一期全自動運行系統運營場景分析服務招標》公告就顯示,該線路將采用全自動運行的As型車。
日前,重慶軌道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樂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24號線建成后,將實現重慶首條全自動駕駛的軌道交通線路、重慶首條采用云化物聯網融合平臺的軌道交通線路。
據悉,24號線一期工程是重慶軌道交通建設網絡中的骨干線路之一,也是廣陽灣智創生態城重要公共交通脈絡,起于鹿角北站,終點為廣陽灣站,將與6號線東延伸段、8號線(規劃線路)、27號線形成換乘。
另外,城軌快線同樣在推進全自動化建設。在城軌快線15號線、27號線開工建設以前,重慶交通開投鐵路集團就召開了這兩條線路全自動運行專題專家內部審查會。
據重慶交通開投鐵路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集團在線路規劃之初就引入了推進軌道全自動化建設智慧軌道的理念。主要在統籌線路建設的智慧建管、圍繞乘客出行全過程的智慧服務、面向行車調度和車站管理的智能運營、保障列車安全和效率的智能運行、推動崗位效率提升和復合的智能運維等方面進行了規劃。
軌道交通15號線一期是重慶中心城區首條城軌快線,項目起于九曲河東站,止于兩江影視城站,線路全長約39公里,全線共設站14座,其中換乘站8座。
軌道交通15號線二期工程全長約28公里,西起曾家站,東至九曲河東站(不含),設車站11座。該線路建成后與一期貫通運營。
軌道交通27號線全長約49公里,西起璧山站,東至重慶東站,全線設14座車站。
15、27號線
已形成初步實施方案
2月8日,市住房城鄉建委發布消息,2023年重慶將推進智慧路網、智慧軌道交通、市政工程智能建造、智能網聯汽車基礎設施、智慧停車等10類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加快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其中一項便是重點推進軌道交通24號線城軌綠智融合關鍵技術示范項目建設,加快重慶軌道交通工程建設安全管理綜合平臺、城軌快線全生命周期數字建管平臺等3個系統平臺建設。
城軌快線全自動化建設方面,據重慶交通開投鐵路集團運營管理部副部長孫柯介紹,目前,數字化建設管理已對在建線路的安全、質量、進度、成本等多方面進行了有效的管控,智慧服務、智能運營、智能運行、智能運維已形成初步的實施方案,后續將依托系統設備建設分步實施完善,最終將全自動化都市快線建成智慧軌道。
“全自動運行是目前軌道交通建設的主流,全自動運行涉及車輛、信號、綜合監控、通信、站臺門、車輛基地等關鍵核心專業。”孫柯說,通過對國內主流技術發展的了解,結合重慶都市快線網絡化運營的需求,在城軌快線15號線、27號線設計階段對各核心專業功能提出了全自動網絡化運營的要求,同時對線路土建條件進行了預留。期望通過全自動運行系統的建設,提高各核心專業設備的可靠性、安全性、可用性、可維護性,提升運營服務水平。
重慶都市快線
建設“四大亮點”
在規劃建設實踐中,重慶交通開投鐵路集團把市域(郊)鐵路和城軌快線兩個體系都融合在一套標準、一張網絡、一張卡、一個服務體系中,形成一體融合、互聯互通、環射結合的都市快線網絡。
智能化運營
構建智慧乘客服務體系,采用全自動運行系統,實現無人駕駛、智能運維等目標,讓“智慧快軌”提升出行品質。
網絡化調度
采用云平臺大數據技術,通過一個快線控制中心實現全網調度,降低運行成本,提高協同運輸效率。
數字化建管
搭建數字化建管平臺,全面實施基于BIM+GIS+MIS的可視化建設管理,為高質量建設和智能運營奠定基礎。
集約化開發
TOD綜合開發與都市快線網絡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實現整體效益最大化。
重慶都市快線“四大優勢”
都市快線作為重慶軌道交通2.0版,具有投資成本更低、運行速度更快、裝備更加智能、服務更加優質“四大優勢”。
投資成本更低
都市快線以地面和高架為主,建設成本相較地鐵、高速公路等方式更低。
運行速度更快
都市快線設計時速為120~160公里/小時,大幅度提高運行速度和服務效率,能夠快速串聯“三大槽谷”“四山兩江”。
裝備更加智能
一方面,發布BIM技術應用標準和設備支撐標準,編制《重慶城軌快線標準體系》《雙流制軌道交通技術標準體系》等標準。另一方面,全方位踐行“智慧快軌”,搭建數字化建管平臺,以項目建設帶動關鍵技術研究。
服務更加優質
提供智慧化的乘客服務,推進都市快線與其他軌道交通系統安檢互信、資源共享、票制互通、支付兼容,滿足乘客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切實提升銜接效率和服務品質。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