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的第9年,作為其中的重要環節,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也推動了北京的城市發展。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目前,三地間的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形成,跨省通勤正日趨便利,京津冀首條跨市域軌道交通平谷線正在加緊建設中,預計2025年底建成。
北京38條跨省公交線路日均客運量約27萬人次
談及9年來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發展歷程與成果,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協同發展處處長趙陽表示,交通部門主要是以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推進城市副中心建設、服務大興國際機場通航、保障冬奧會辦賽等重點區域、重點事項為契機,推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從“藍圖”到“現實”。
目前,三地間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完善便捷通暢的公路交通網基本建成,區域地級以上城市全部實現高鐵覆蓋,北京至6個毗鄰區域全部實現1小時內通達。
趙陽說,近年來,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運輸服務品質正不斷提升。一方面是交通智能化轉型加快,管理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不斷推廣使用,與全國超357個城市互聯互通,一卡走遍京津冀乃至全國的出行模式基本形成。
另一方面,運營模式也在不斷創新,有力改善出行便利化程度。北京共有38條跨省公交線路常態化運營,日均發車2800余次,日均客運量約27萬人次,支撐著環京地區居民的日常和通勤需求。在此基礎上還試點開行了首批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燕郊至國貿平均通勤時間從85分鐘縮短至54分鐘,進入北京市一小時通勤圈。
此外,京津城際延伸線實現“公交化”運營,京津多個鐵路站實現鐵路與城市軌道信息共享、安檢互認,實現高鐵與市郊鐵路、城市軌道的便捷換乘,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得到重視并不斷發展。
市郊鐵路將“放射”覆蓋七個主要方向
未來,交通部門將持續推動“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到時候北京至津冀地區的時間將進一步縮短,比如目前正在推進的豐雄商高鐵建成后,北京至衡水的時間也將縮短至1小時內。”趙陽說,下一步,市郊鐵路將“放射”覆蓋七個主要方向,服務中心城區非首都功能疏解,并為北京市遠郊區及環京區縣居民提供快速通勤服務。
同時,京津冀區域首條跨市域軌道交通平谷線建設正在加速推進,預計2025年底建成。其中三河市內段全長約30公里,設車站5座,建成后燕郊至北京中心城區最短時間為32分鐘。
除了軌道交通外,公路交通網仍將持續加密,提升公路技術等級,構建能夠連接縣城、新城以及產業聚集區等節點的高速公路網和高等級公路網。實現干線公路和城市道路的有效銜接,盡快緩解進出京、進出中心城瓶頸路段擁堵。
對于目前京津冀三地機場的分工情況,趙陽表示,京津冀地區國際一流的航空樞紐加速形成,隨著大興國際機場通航,京津冀9個規劃機場全部實現投用,“雙核兩翼多節點”的京津冀機場群布局完成。
“各機場分工明確,北京首都機場、大興國際機場主要強調國際樞紐作用,天津濱海機場主要強調區域樞紐及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功能,河北石家莊正定機場積極發展航空快件集散。京津冀區域航空樞紐功能不斷提升,機場群協同分工、差異化發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趙陽說。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