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準將通車里程400公里作為世界級軌道城市的準入門檻,按照這一指標,重慶已然躋身世界級軌道城市。截至目前,重慶已建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網絡,由12條運營線路構建而成的“環射+縱橫”運輸體系達到478公里,覆蓋主城全域并開始向主城新區延伸,日均客流量約300萬人次,軌道占公交出行比例約為45%,軌道線網規模、客運量排名中西部前列。其中,由重慶軌道集團運營的軌道交通里程達386公里,約占全市運營總里程的81%。
兩江匯流,四山環抱。軌道線網的不斷延伸,是城市快速發展的脈絡,山城人民在日益便捷的出行條件中感受到生活品質的提升。2022年,重慶軌道集團走過30年的發展歷程,著眼于重慶城市軌道交通“850+”成網計劃,在交通強市、交通強國戰略中以高質量發展為百姓提供高品質服務。這一年,面對新冠病毒肆虐,極端高溫、保供限電的重重挑戰,重慶軌道集團2萬余名軌道人戮力同心,掛圖作戰搞建設、千方百計強服務、梯次接續拼效益、竭盡全力保安全,全年完成投資129.49億元,實現營業總收入22.23億元。
通過工地閉環管理,科學調整施工時序等措施,重慶軌道集團積極實施77.71公里線路建設任務,推進第四期規劃建設項目4號線西延伸段、6號線東延伸段、18號線北延伸段、24號線一期23個站點、12個區間進入主體施工階段,搶抓5號線北延伸段、9號線二期和10號線二期(鯉魚池~南濱路段)建設工期。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最吃緊的階段,重慶軌道集團先后開啟“24小時駐守”“8天+”大班制和“閉環管理”工作模式,確保軌道交通線網正常運營,軌道交通作為城市公共交通骨干作用進一步凸顯。
重慶軌道交通日運營時長(18.54小時/日)排名全國第二,助推城市夜間經濟繁榮發展。同時,重慶軌道集團堅持服務民生,包括上線分區控溫列車,在夏季設置99個納涼點,改造車站通道夜間過街功能,成立重慶首個軌道租賃住房投資經營管理平臺。
2023年將是開城拓新的關鍵一年,重慶軌道集團計劃完成投資110.67億元,著力推進9個續建項目建設,確保5號線北延伸段、9號線二期和10號線二期(鯉魚池~南濱路段)于2023年一季度建成投用,力爭5號線一期以及10號線二期(鯉魚池~蘭花路段)項目于2023年建成投用,加快推進7號線一期、17號線一期早日開工,進一步織密軌道交通網絡。結合線網客流特征提升線網運能,切實緩解客流大站高峰時段擁堵問題。推動站點提質增效,配合推進彈子石、冉家壩等60個軌道車站周邊步道便捷性提升任務。建立車輛、信號、供電等關鍵設備智能運維體系,以運營管理優化推進品質服務提升。繼續推進軌道交通經營領域配套政策體系完善,推進TOD綜合開發項目進一步落地,推進“軌道城市客廳”試點項目卓有成效,推進商業資源集約利用,著力打造“重慶軌道”品牌。今年,重慶軌道集團擬實現5號線一期(忠恕沱至歇臺子段)、5號線北延伸段、9號線二期和10號線二期(鯉魚池~蘭花路段)32公里線路建成投用。
2023年,重慶軌道將實現運營里程500公里,預計實現全網實現營業總收入26.19億元,安全運送乘客10.66億乘次。
此外,重慶軌道集團將繼續加快軌道成網融合、強化安全運營保障、落實TOD綜合開發、推進商業資源集約利用、促進文創品牌價值提升等工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重大戰略提供世界級軌道交通支撐,讓8D魔幻網紅山城散發更大魅力。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