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凌晨,四川省首個河流下的地鐵站——成都軌道交通17號線二期工程城隍廟站主體結構順利封頂,為全線通車運營奠定堅實基礎。
記者了解到,城隍廟站是成都軌道交通17號線二期工程的重點車站之一。該車站為地下二層12米島式站臺半蓋挖車站,車站總長244.1米,標準段總寬21.3米,地處成都市中心城區(qū),下穿成都市的主要河道之一的沙河(排洪渠),是四川省內首個位于河流下的地鐵站。同時,車站緊鄰高層住宅區(qū),交通流量大,施工場地極為狹小,地下管線種類多且錯綜復雜,施工難度極大。
據建設方中國鐵建大橋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與一般地鐵站不同的是,河流下的地鐵站施工更復雜,主要需解決防水難題。為此,中國鐵建大橋局項目技術團隊對原設計方案進行科學優(yōu)化,完成河道下地鐵頂板施工和沙河排洪渠改造工作,極大縮短了工期。同時,相關技術團隊通過開展科研攻關,利用“BIM+VR”等技術,順利完成沙河排洪渠改造施工、車站下穿河渠超深基坑降水開挖施工等關鍵施工點,成功攻克了河道下車站施工的防水難題。
此外,城隍廟站緊鄰的成都市城北體育館,是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武術比賽場館,也是成都大運會首金誕生地。據項目負責人介紹,為保障大運會順利舉行,該項目按時完成了城北體育館升級改造區(qū)域移交工作。
成都軌道交通17號線二期工程線路總長24.8公里,連接成都市武侯區(qū)、青羊區(qū)、金牛區(qū)和成華區(qū)等中心城區(qū),項目建成后,將極大地改善市民出行條件,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增強區(qū)域間聯系,充分發(fā)揮快速交通服務功能。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fā)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guī)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tài)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guī)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