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伴隨著“用躬七號”盾構機的轟鳴,由中鐵十局承建的濟南地鐵3號線二期工程向臨區間聯絡通道盾構順利始發。此次施工采用國內領先的機械法聯絡通道施工工藝,在濟南軌道交通建設中尚屬首次使用。
此次施工的向臨區間盾構聯絡通道是一條設置在兩條主隧道中間的通道,地鐵通車后將起到連通、排水及防火等作用。向臨區間聯絡通道直徑只有3.2米,施工場地狹窄,施工難度大。
中鐵十局建設者針對地質條件及工藝方法改進聯絡通道施工技術,定制了“用躬七號”頂管機應用于施工。用躬七號”頂管機采用鋼套筒始發,管節分塊拼裝,均勻受力,有效減少隧道形變量;同時減少了拼裝接縫,有效防止地下水滲透。
濟南地鐵3號線二期工程向臨區間聯絡通道長度26.91米,聯絡通道埋深約20.7米,聯絡通道主要地質為粉質黏土混姜石層及粉質黏土層,土層內分布有導水裂隙,有一定滲透性,地質環境復雜。中鐵十局建設者充分考慮地質因素和場地狹小所造成的施工困難,根據現場環境因素及施工影響,研究確定采用機械法聯絡通道施工工藝進行施工。
機械法聯絡通道施工工藝,是一種采用頂管推進進行盾構隧道聯絡通道施工的新型技術,具有全封閉、微加固、強支護、集約化四大特點。始發、推進、接收過程中的全封閉施工;設備集成化高,采用機械化支撐體系,保證全過程施工安全的同時實現狹小空間機械化作業難題。同時此工藝能夠有效縮短工期,從設備下井到吊出僅需要30天,進洞7天左右即可打通聯絡通道,相較于傳統冷凍法施工工藝可提升三倍施工效率。
濟南地鐵3號線二期工程起自一期工程終點灘頭站,止于遙墻機場站,線路主要沿機場路走行,全線共長13.01公里,共設置6座車站。建成后,濟南地鐵3號線將與濟南西站、濟南站、濟南東站、遙墻機場等主要交通樞紐銜接換乘,促進地鐵與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等交通方式的高效相接,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