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通的南通地鐵,為何獲批八年后才開通?
11月10日上午8時,南通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開通初期運營,南通正式邁入“地鐵時代”。
自此,江蘇、長三角多了一座“地鐵”城市。在南通之前,江蘇已有5座城市開通地鐵,最早的是2005年開通運營的南京地鐵一號線,2012年以來,蘇州、無錫、常州和徐州先后開通首條地鐵。此外,鎮江比較特殊,2021年底開通運營的南京地鐵s6號線,又稱寧句城際,作為由南京地鐵“延伸”出來的江蘇首條跨市域軌道交通線路,其連接著南京與鎮江句容,且該線路由南京地鐵集團在車廂內統一行使執法權,但并未在鎮江市區運營。據統計,此前長三角地區擁有城市軌道交通城市已有十余座,包括上海、杭州、溫州、合肥等地。
南通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線路總長39.182千米,總投資272個億,起自通州區平潮鎮,止于南通開發區振興路站,站點覆蓋通州區、崇川區、南通開發區、創新區等中心城區,共設地下車站28座,全線貫穿通城南北向發展軸,為南通市城市軌道交通的主干線路。1號線一期工程開通后全天運行時間為6:00—22:00(具體時間以車站信息為準),全天分高峰、平峰、低峰三個狀態,工作日高峰行車間隔6分50秒,夜間低峰最大間隔14分50秒。
1號線一期工程是南通城市建設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多、施工管理運營最復雜的基礎設施工程。2014年8月,《南通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2014—2020年)》獲國家發改委批復,南通成為江蘇第6個、全國第37個獲批建設軌道交通的城市。三年多后,1號線一期工程自2017年12月18日開工建設,至今已歷時近5年,也難怪有南通市民翹首以待這條地鐵的同時,也不時反映地鐵開通時間一再推遲。
“難”是其關鍵詞之一。“我們在地鐵建設方面的經驗不是很夠,這都對我們的工程組織提出了較大挑戰。”南通城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智介紹,南通地處長江沖積平原,為富水砂層地質條件,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當地有個形象的比喻,在這樣的地質條件下進行盾構施工,就像在軟豆腐里“打洞”,尤其是南通老城區建筑物的基礎相對薄弱,施工風險更大。其中,南通廣播電視塔作為南通的標志性建筑,緊鄰1、2號線換乘站和平橋站,因其建設年代較早、基礎較淺,對電視塔的保護成了必須攻克的難點,為此南通多次召開專家會,逐一解決工程中的問題。比如在對電視塔加固保護時,南通在江蘇軌道交通工程中首次嘗試使用錨桿靜壓鋼管樁,托換電視塔樁基,有效解決電視塔長期存在的沉降和傾斜風險。就連南通修建地鐵的盾構機也需跨過“長江天塹”,通過通沙汽渡運到南通。此外,數據顯示,1號線一期工程混凝土使用量達246.5萬方,換算成標準足球場大小的面積,高度可達513米,堆起來有5個狼山那么高。
除了南通,近一年內,長三角已新誕生了兩座擁有軌道交通的城市。去年11月3日,安徽蕪湖軌道交通1號線正式開通運營,這是全國首個全自動運行跨座式單軌;今年4月底,紹興地鐵1號線主線開通運行,與去年已開通的1號線柯橋段貫通運營,紹興人從主城區可直接乘坐地鐵到杭州。以蕪湖為例,2016年蕪湖軌道交通項目一期工程獲國務院批準,蕪湖成為中西部首個獲得城市軌道交通批復的非省會城市。按照當時的要求,申報建設地鐵的城市gdp及財政收入的“底線”分別是1000億元、100億元。2018年,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其中提出,申報建設地鐵的城市,要求gdp3000億元以上、市區人口300萬以上、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00億以上;申報建設輕軌的城市,需要gdp1500億以上、市區人口150萬以上、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50億以上。隨著門檻的大幅度提升,自2016年蕪湖、紹興、洛陽拿到軌道交通建設末班車的“入場券”后,至今沒有新發布任何一個城市首輪城市軌道交通獲批的信息。
接下來,國家發改委還將進一步細化城市軌道交通的審批條件,不受理不具備條件的城市和一般地級市的首輪建設規劃;并且規定開通運營三年后客流不達標的,不能上報新一輪建設規劃。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門檻提高、政策收緊的大背景下,短期內長三角或難再有新的“地鐵”城市出現。此外,根據國家發改委在2014年批復同意的規劃,南通軌交遠景規劃8條線,先期建設1號線一期工程和2號線一期工程,搭建起城市軌交基本骨架。2020年7月,南通市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南通市崇川區、港閘區,設立新的南通市崇川區;撤銷縣級海門市,設立南通市海門區,由此南通市轄區常住人口突破300萬。去年,“萬億城市”南通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710.2億元。不難看出,客流量等硬性指標將成為南通未來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勝負手”。好消息是,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紅利在南通加速釋放,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南通首次呈現人口凈流入,至2020年末,南通人口凈流入16.61萬人,同時今年起,南通正推動人口尤其是年輕人口集聚,建設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力爭到2025年末,南通年輕常住人口年均凈增不少于4.2萬。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