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編制的《南昌市第二輪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20-2050)》(以下簡稱《規劃》)順利完成。
《規劃》相關工作自2015年開啟,經過多輪次的專家咨詢和評審會,并通過了市規委會及住建廳審查,期間征求了各區縣和相關部門意見,組織了人大代表、政協代表開展專題座談會,歷經數年打磨后最終形成本次成果。
《規劃》以交通強國、大南昌都市圈、強省會等戰略為指引,與在編國土空間規劃和綜合交通規劃相協同,著力推動軌道交通發展實現“三個轉變”,即由區域軌道協同向進一步融合發展轉變,由追求規模向更加注重服務轉變,由粗放式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規劃》基于“整合資源、完善層級、構建骨架、增加密度、綜合開發”的策略,按照“空間結構契合、交通走廊耦合、用地布局協調、交通樞紐支撐、公共設施覆蓋”的思路,構筑一個“區域一體、高效可達、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交通網絡。
實現區域范圍內各層級軌道的一體化發展
本次規劃在充分調研和分析的基礎上,對城市軌道與高鐵、普鐵、城際鐵、市域(郊)鐵等各級鐵路網的融合發展進行了專題研究,形成了多網融合、互聯互通的區域軌道交通系統,實現“30/60”的發展目標,即30分鐘城區可達,60分鐘大南昌都市圈可達。
本次規劃首次將“軌道環線”引入南昌,形成了“環+射”的網絡結構,串聯各行政中心和片區中心,促進各區的聯系和發展,同時環線幾乎與其他所有線路均能形成換乘樞紐,支撐各片區中心的打造,也大大提高了網絡運行效率,給市民的出行提供更高效和更靈活的選擇。
本次規劃還首次提出在南昌建設3條“軌道快線”,最高時速可達120Km/h,將大大提高地鐵服務的時效,助力“30分鐘城區可達”的目標實現。
從線路圖看,包括5號線、6號線、7號線、8號線快線、10號線快線等。
提出了TOD發展要點
本次規劃轉變了此前粗放的發展方式,對車輛基地的規模做了適當控制,促進土地的集約利用;同時,在車輛基地的選址方面,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考慮高價值的用地,也注重軌道站點對車輛基地的服務,促進車輛基地的上蓋開發;最后還提出了TOD發展要點,包括:合理確定發展范圍、合理安排用地強度與混合度、關注公共空間與城市設計、交通設施精細化設計等。
本次規劃以南昌大數據平臺和4輪居民出行調查為支撐,開展了客流預測專題報告研究,實現了對不同空間粒度下人口、崗位、職住空間分布、人員出行特征的分析和掌握,進而支撐軌道線網布局,保障了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為保障工程落實,本次規劃還專門開展了地質水文、文物古跡、重難點工程等專題報告研究,獲得了規劃評審專家的高度肯定。
此次《南昌市第二輪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20-2050)》完成編制,也將進一步推動項目上報。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