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全國甚至全球城市軌道交通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北京地鐵“大腦”的高效秘訣是什么?10月17日,二十大新聞中心組織中外記者走進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探尋答案。
在北京軌道交通展廳,一列地鐵列車車頭模型吸引了眾多媒體關注。記者們紛紛進入駕駛艙內,體驗列車模擬駕駛。這是由北京軌道交通技術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設計與生產制造的第一輛市域列車真車車頭,該型列車最高速度可達160km/h,預計將在2024年開通運行的平谷線上投入使用。
10月17日,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記者體驗地鐵列車模擬駕駛。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記者俯瞰軌指中心一期指揮調度大廳。直徑長達63米的圓形大廳內,一個巨型顯示屏矗立于中央,13個扇形區域環繞四周。“這里就是北京軌道交通的‘大腦’,中間的大屏實時反映著路網各線的運行情況,一個個移動的小圓點,代表著一列列正在穿梭運行的地鐵列車。”軌指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里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接入線路最多、集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軌道交通中樞。
10月17日,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記者正在拍攝各類地鐵模型。
“現在北京地鐵有多少列車?”“去年開通的三條新線是不是也在這里進行調度?”一個個問題拋向了現場工作人員。“當前北京地鐵一天開行列車10700次,高峰時段有820組列車同時在線,一天行走214萬公里,運行距離相當于繞赤道53圈。地鐵是綠色出行,與選擇小汽車出行相比,每位地鐵乘客可減少77%的碳排放。”聽了工作人員的解答,不少外國記者驚嘆不已,紛紛為北京地鐵的飛速發展豎起了大拇指。
10月17日,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記者在拍攝各類地鐵模型。
軌道交通“大腦”如何運行,如何服務于廣大乘客,是記者們關注的焦點。上述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軌指中心建設了智慧調度指揮平臺,對全路網各線路的列車運行、設備運行、客流組織等進行全方位的集中監測,并依托大數據、視頻分析等技術,對路網運營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加工,支撐路網運營指揮調度工作,同時也為政府決策和處理相關運營管理工作提供依據。現場工作人員還介紹了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流程及軌指中心在網絡化運營管理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中國鐵路建筑報的記者王維經常乘地鐵上下班,她說,在北京乘坐地鐵“非常地方便”。在參觀了指揮中心后,她更是有感而發,“沒想到咱北京地鐵系統如此先進和現代”。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