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記者來到了位于即墨區文峰路和墨城路交叉口西北側的地鐵7號線文峰路站施工現場,該站是7號線首個開工的站點,站位周邊現狀西側為墨河公園、附近有多處居民區。車站地下一層為站廳層,地下二層為站臺層,車站兩端設局部三層風道夾層。車站長為253米,標準段寬度為21米,約22米深,車站基本位于墨河公園內,多臺大型機械設備正在施工現場緊張作業中。
7號線二期三標段一工區中建八局項目副經理李順介紹說:“目前車站正在進行圍護結構施工,大型設備已進場,設備目測約三十多米高,大約十幾層樓高。其中,旋挖鉆5臺,用于樁基施工;雙輪銑1臺,用于圍護結構止水帷幕施工,與以往使用的TRD鏈條式水泥土攪拌墻設備相比,具有入巖能力強、成墻效率高、止水效果好、噪音低等優勢。”
據了解,車站止水帷幕使用了CSM先進工藝,有施工周期短、止水效果極好、造價低、降低基坑涌水涌砂等特點。止水帷幕通俗的說就是止水墻,可防止基坑開挖過程中圍護結構外側地下水通過圍護樁間隙進入基坑內。
從2021年底施工進場以來,已完成了11745平方米綠遷、530米的管遷、235米的調流路、362根圍護樁(設計415根)等工作,是7號線二期進展最快的車站。后續的施工重點是圍護結構止水帷幕施工及基坑開挖與支護等工作。
三個車站開工建設,還有兩個車站即將開工
青島地鐵7號線為南北向骨干線路。其中,7號線一期工程長約17.3千米,于1號線換乘站興國路站起,北至城陽東郭莊站,全部為地下線路,設車站12座,其中換乘站5座,目前與1號線貫通運營。7號線二期工程全長約16.9千米,全部為地下線路,設車站14座,其中換乘站5座(已批復線網換乘站3座、在編線網換乘站2座),新建北安停車場1處。
青島地鐵第二建設分公司工程管理處業主代表栗全旺告訴記者:“目前,7號線二期14座車站中,文峰路站、環秀站、周村站已開工建設,即將開工的還有兩個車站,其中藍鰲路站已經完成調流,營普路站基本完成調流。文峰路站作為7號線二期首個開工的車站,再過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會轉入主體開挖階段。”
據了解,7號線二期工程分為兩段,北延段和南延段。7號線二期北延段自一期工程終點東郭莊站向北,沿S209穿過青新高速轉向桃源河二路,沿桃源河二路向東至墨城路,在墨城路轉向北穿過即墨中心城區,經淮涉河四路、淮涉河二路、文峰路、藍鰲路,鶴山路、青威路、營普路,在營普路北側設置終點營普路站。北延段線路長約13.1千米,全部為地下線路,設車站11座,其中換乘站3座,新建北安停車場1處。7號線二期南延段自與8號線換乘的滄口站起,線路向北穿過地塊,在振華路與重慶路路口西側設置振華路站(與3號線換乘),出站后線路并行重慶中路西側向北,過金水路后至一期工程起點興國路站。南延段線路長約3.8千米,全部為地下線路,設車站3座,其中換乘站2座。
兩線“牽手”構建青島地鐵南北大動脈
為響應“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智慧生態、綠色節能”的原則貫穿于工程設計的全過程。車輛系統采用智慧列車系統,是先進的一體化的制動、牽引、網絡及安全的綜合車輛系統,能夠利用車輛環境智能監控系統,實時調節車內照明、溫度、通風等措施,有效降低車輛能耗。軌道系統采用裝配式軌道結構采用預制結構,可在工廠內預制。預制軌道板具有質量可靠,外觀整潔美觀的特點。施工工序大幅減少,施工速率提升50%,減少了現場用工量約70%。提高了施工機械化水平,降低勞動強度,避免了人為、管理因素影響。土建系統有條件的明挖地鐵車站主體進行預制裝配,能夠加快軌道交通工程建設速度,減少施工用地和作業人數,提高工程質量,提升施工安全性,真正實現綠色建造。設備系統將采用動力照明智能運維系統、集成冷站、系統入云等方案,降低建設及運維人力成本、提高故障處理效率、提升運營管理效率等,實現從日常巡視到無人巡視的轉變,檢修由計劃修到狀態修的轉變。
即墨區7號線開發建設指揮部規劃建設組組長、即墨區住建局副局長張廣玉告訴記者,地鐵7號線二期工程作為即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重點突破項目,自開工以來,項目規劃、建設有序推進。地鐵7號線二期即墨區段自即城界由南向北沿墨城路串聯即墨中心城區,長度約11.7千米,共“十站一場”,分別是前東城站、東城站、景岱站、環秀站、文峰路站、藍鰲路站、鶴山路站、青威路站、北安站、營普路站10個站點以及北安停車場。地鐵7號線的建成,將串聯六個區(即墨、城陽、李滄、市北、市南、西海岸新區),直通主城區,穿越膠州灣,到達西海岸,使即墨城區與青島主城區全面實現同城一體化,極大方便周邊市民出行。
據了解,地鐵7號線二期項目建成后,將加強“東部中心”、“北部中心”、外圍城區之間的聯系,實現青島城區的南北快速貫通。對于即墨區的開發、老城區的更新改造、工業區的搬遷改造、李滄區城陽區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支持城市總體戰略規劃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隨著即墨撤市劃區,即墨區與青島其他城區交通需求進一步增加,7號線二期工程北段對進一步加強即墨區與青島其他城區間的快速緊密聯系、促進即墨區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