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在青島組織召開科技成果評價會議,由青島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山東科技大學、中鐵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大跨隧道高預應力開挖補償理論與關鍵技術”成果獲評國際領先水平。
評價委員會主要由中國工程院李術才院士、王復明院士、王明洋院士,日本工程院汪發武院士,國際隧道協會主席嚴金秀研究員等國內著名專家組成。中國科學院何滿潮院士,青島地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君,集團總工辦等部門、西海岸建設分公司、相關參建單位負責人參會。
青島地鐵集團在全面總結前期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以創新為引領,打造安全、優質、高效、綠色、智慧、和諧的世界一流地鐵目標,地鐵6號線堅持示范先行,在主動支護、全方位預制裝配、雙相不銹鋼系列產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次評審的“大跨隧道高預應力開挖補償理論與關鍵技術”實現了隧道開挖補償理論、NPR高強恒阻吸能材料研發、初支拱蓋技術、主動支護新工法等創新性突破。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地鐵6號線一期工程暗挖車站,工程建設更安全,質量更可控,顯著縮短工期、降低造價,較常規工法可減少鋼材用量35%、混凝土用量30%,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青島地鐵將以此為契機,堅持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加大新技術、新工藝研究應用,讓更多科技成果在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落地生根,加快實現“雙一流”發展目標!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