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鐵二十五局一公司牽頭,中鐵二十五局四公司、成蘭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散體結構構造軟巖隧道微三臺階上部核心土施工技術》被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評為第二屆工程建造微創新技術大賽特等成果,這是該成果收獲的第五項科技獎項。
成蘭鐵路紅橋關隧道
成蘭鐵路紅橋關、松潘等隧道工程,地質條件具有“軟弱、松散、破碎、易流變”等顯著特點。項目課題組以成蘭鐵路項目為依托研發的微創新技術成果,攻克了隧道掌子面溜塌、初期支護嚴重變形破壞等技術難題,確保了隧道掘進安全和結構安全。
施工中,建設者現場運用該技術成果,在滿足大斷面軟巖隧道在小斷面順次開挖、支護條件下,采取大型機械化配套作業,既減少了作業人員數量、降低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隧道施工質量,大幅度加快了施工進度,還降低了施工成本。該技術成果還在成昆鐵路等鐵路工程10余座隧道施工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創新驅動促發展,科技賦能助轉型。近年來,中鐵二十五局一公司著力在科技創新上發力,不斷規范完善研發課題挖掘、研發經費歸集、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每年立項8個至10個有科技含量的課題,開展4項至5項科技成果鑒定。通過努力,該公司科技工作收獲豐碩成果,奪得第二屆全國公路微創新大賽銅獎,取得專利授權60件,榮獲省級工法9項、科技獎5項,先后兩次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