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廣高速穿行于九江市境內的幕阜山區段,由14座隧道組成的隧道群讓人印象十分深刻,其中,有7座隧道位于海拔600米以上的贛鄂交界處的深山區,在這樣的高溫天氣里,駐守在這里的隧道管護工們每天都要翻越山嶺、連續作業,以保障隧道的消防水源和電力供應,維護通行安全。
隧道所處位置因為沒有城鎮水電管網覆蓋,所以,工程建設時特意在附近建設了這種專門的消防蓄水池以及供電網絡。7名隧道管護工分成兩組,他們每天必須逐一對14公里內的這7座隧道進行水網、電網維護。烈日下這種山間的徒步巡查,不一會兒的功夫,管護工們的衣服就濕透了。
江西交投南昌北中心隧道管護工劉英程表示,半天就要喝一壺,但是,說實話,喝完以后,馬上又出到汗里了。
每座隧道根據需要在附近山頭上建有高位、低位兩個蓄水池。盛夏時節,是高速上行駛車輛發生自燃的高發期,管護工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確保每座蓄水池的水量維持在100噸左右。
江西交投南昌北中心隧道管護工劉英程表示,水源也很緊張,為了確保隧道用水及時供應,他們也是加強了每天的巡查力度。
高位水池和低位水池落差一般在百米左右,他們巡查完一處水池大概需要花上1個多小時。緊接著,管護工們還要穿過隧道對消防、照明、求助、排風設備逐一進行檢查,確保100%運行正常。開隧道墻壁上的消防箱門時,管護工們的身體不得不緊貼車道邊緣,如這時正好有大貨車疾馳而過就會非常的危險,操作時動作必須十分迅速,而管護工們卻這樣調侃自己:這是一個刺激的”等風來”非常時刻,雖然危險,卻帶來了亟盼的”降暑涼風”。
江西交投南昌北中心隧道管護工劉英程表示,因為車輛過的時候風大,衣服經過風一吹又干了,出去以后,衣服又濕透了,就是反反復復的,一天有幾次,干干濕濕、濕濕干干,因為大家要走7座隧道。
下午三點多,當天對向開展檢查的兩組管護工們相遇了。短暫休整之后,他們又繼續頂著烈日高溫走了十幾里山路,對隧道供電專線進行檢修維護。山里的樹藤生長很快,容易纏著地線搭上火線,所以一到夏天,他們每周都要對線路開展兩次全線巡查并將長勢過快的樹藤進行砍伐。
江西交投南昌北中心隧道管護工黃榮斌表示,小部件的故障,都有可能造成7座隧道停電,他們就要對70多根線桿進行逐一排查。
7座隧道數千米供電線路,14處高、低位水池、1165處隧道安全設備,自這處大廣高速隧道群2011年正式投入運行以來,隧道工區的7名管護工已經在這大山中整整守護了11年。
江西交投南昌北中心隧道管護工劉英程表示,隧道工區從來沒有因為供水供電不及時而造成人員傷亡事故,在這方面他覺得很欣慰,雖然很辛苦,但是大家覺得很值得。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