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七月盛夏,驕陽似火。與火熱的地面相映照的,是地下30米處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攻堅克難的熱潮。7月8日,國產首臺16米級盾構機“京華號”一路埋頭潛行,成功穿越運營中的北京地鐵6號線。至此,“京華號”已順利穿越二級及以上風險源18處。
以青春之名,赴時代之約。連續攻堅克難的背后,是中鐵十四局北京東六環項目建設團隊的善作善成,讓最靚麗的青春之花綻放在隧道深處。日前,這支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建設團隊先后榮獲“鐵路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火車頭獎杯”稱號。
奮楫爭先全力跑出“加速度”
時間倒回2020年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工程按下“暫停鍵”。北京東六環項目建設團隊用行動詮釋著央企擔當。員工們第一時間踏上返程路程,項目青年突擊隊則在大年初二就實現了到崗率100%。到崗后,他們積極協調應對施工不利因素,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工程建設的影響,最終通過防疫復工聯合驗收,使項目成為北京市第一批率先實質性復工的單位。
面對疫情防控與施工生產的雙重壓力,這支年輕建設團隊積極籌劃、精心組織,為工程建設發揮最大助力?!啊┤A號’動力來源為電驅動,盾構機上包含大量用電設備,電壓等級高、用電量大,必須引入專用線纜?!被貞浧稹熬┤A號”盾構機始發在即、專用線纜架設迫在眉睫的那段時光,“80后”外協副經理張凱感慨萬千,歷經2個多月的努力、20余次現場勘查、10余版方案研討,最終確定了供電方案。
方案是第一步。面對場地有限、地下管線復雜、手續繁瑣、大風暴雨極端天氣干擾等重重困難,項目青年員工扎根施工現場,帶領掘進班工人對大電沿線鐵塔區域進行場地平整、防護欄安裝,為盾構機順利始發奠定了成功基石。“在電纜鋪設期間,我們緊盯施工工期,24小時不間斷看守野外場地,連吃飯都是蹲在路邊解決?!?998年出生的楊博文說,雖然辛苦,但看著高壓電纜塔拔地而起、空中線纜馳騁穿梭、臨時變電站落成投運,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京華號”盾構機整裝待發
7.5個月完成始發井主體結構全部封頂、6.5個月完成16米級超大直徑盾構機工廠組裝、60天完成盾構機整體組裝調試、2.5個月完成110千伏臨時變電站建設并順利通電……一項項進度條的背后,蘊藏著年輕團隊砥礪奮進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努力。
攻堅克難挑戰穿越“毫米級”
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盾構段長7336米,盾構隧道直徑15.4米,采用的“京華號”盾構機最大開挖直徑達16.07米,為北方直徑最大盾構隧道。該隧道具有開挖斷面大、覆土淺、地層自穩能力差等難點,地上風險源密集、地下空間環境復雜,這也給項目建設團隊帶來不小壓力。
“隧道下穿12條道路、11條軌道、3條河流,既有建筑物及管線眾多,風險源達55處,地上風險源密集、地下空間環境復雜,沉降要求高,施工難度大?!倍軜嫿浝韺O長松別看是個“90后”,可已經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司機”,“必須做到連續施工、穩速通過、嚴控參數、飽滿注漿,實現安全、連續、快速、均衡掘進。”
為確保安全順利掘進,孫長松帶領團隊成員始終如履薄冰,超前謀劃,多次邀請內外部專家問診把脈,優化施工方案,掘進過程中帶領現場作業人員24小時值守,嚴格控制盾構掘進姿態并及時糾偏,最終將沉降控制在最低水平。
年輕的盾構機長們正在駕駛“京華號”向前掘進
目前“京華號”盾構機已成功平穩穿越“歡樂宋”商業綜合體、京榆舊線、高壓燃氣管線、通燕高速、運潮減河、京哈鐵路、城市副中心站交通樞紐、地鐵6號線等多個重大風險源,實現了沉降控制毫米級精度。
科研引領繼往開來“創新高”
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西線隧道需要拼裝3600多環,共計36680塊管片,對施工技術有著極高要求。在進場之初,項目就依托青年主體成立了“盾構工匠工作室”,工作室成員平均年齡29歲。他們圍繞工程重難點開展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超大直徑泥水盾構同步雙液注漿技術就是成果之一。
“首創研發的超大直徑泥水盾構同步雙液注漿技術,使得漿液固結時間從8小時縮短到1小時以內,極大改善了隧道成型效果。”“盾構工匠工作室”負責人孫旭濤說,這一技術突破填補了我國超大直徑泥水盾構隧道同步雙液注漿空白,全面提高了工程建設速度和施工安全質量。
技術團隊對重難點問題進行研究
此外,他們還先后攻克了深基坑施工、盾構淺覆土始發、盾構機高風險吊裝、穿越多處敏感建筑物、長距離穿越高致密砂層、同步雙液注漿施工等十幾項技術難題?!澳壳埃覀円焉陥笱邪l20余項國家級、省部級工法及專利,獲國家級、省級榮譽6項?!睂O旭濤表示。
穿越北京地下城,掘進不停勇向前。如今,這支年輕的隊伍,正駕駛著“京華號”盾構機,全力以赴邁向新征程。他們以青春為筆、以汗水為墨,在北京地下深處書寫著屬于他們的光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