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公里的地鐵隧道、橋梁,通達武漢三鎮,分布在數千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有的深埋地底,有的懸于半空,有的身處鬧市,有的遠在郊區。它們的身體結構是否安全,出現病害能否及時發現和維修,發生險情能否及時急救處理?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武漢地鐵的運行安全、市民出行安全、城市安全。
在武漢地鐵集團,正是武漢地鐵橋隧管理有限公司承擔起了全市地鐵運營線路土建結構維保和應急處置等重要工作,成為地鐵安全的守護者。這支成立剛滿5年的國有企業,80人的團隊平均年齡30歲,何以擔起如此重任?戰斗力又從何而來?
“全靠黨建引領!”
武漢地鐵橋隧管理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執行董事、總經理萬勇介紹,該公司充分運用武漢地鐵集團“三驅三化”黨建工作法,結合企業地鐵安全維保和應急搶險的職責使命,探索形成了“四心四力”工作法,即:
——用“枕戈待旦、每日清零”的恒心提升團隊組織力,安全守護“萬里長江公鐵第一隧”1369天;
——用“招之能來、戰之能勝”的決心提升搶險戰斗力,建立覆蓋435公里武漢地鐵線網的快速應急搶險圈;
——用“日拱一卒、終有所成”的耐心提升技術創新力,使武漢地鐵土建維保的科技含量走在全國前列;
——用“國企姓黨、造福人民”的初心提升責任擔當力,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國企聯村”樣樣爭先。
正是通過錘煉“四心四力”,武漢地鐵橋隧管理有限公司將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進,有效提升了武漢地鐵安全維保和應急處置的質量和效率,守護了435公里地鐵線網、累計數十億乘次出行旅客的安全。
恒心提升組織力 1369天分秒不離守護超級工程
6月28日,走進武漢地鐵橋隧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武漢地鐵橋隧公司)長江公鐵隧道運維中控室,三四米高的大屏幕上正顯示著隧道里373路攝像頭拍回來的實時影像,可以完整記錄一臺車從駛入到駛出隧道的全過程,無盲區、無死角、無斷點。
“目前,隧道公路層日均車流量達到4萬輛,歷史最高單日車流量近6萬輛,一旦發生交通事故,電腦系統會自動識別并報警,值班員也要時刻緊盯、輔助判斷,確保救援車2分鐘出動,10分鐘救援。”中控室值班班長葛望明形容,整個中控室就像長江公鐵隧道運維管理的大腦,各類攝像頭、傳感器、監測儀則是延伸出去的神經網絡,串聯起4.6公里隧道里15130臺套設備,涉及照明、強弱電、通風排煙、視頻監控等不同系統。“值班員的任務就是通過這些設備反饋回來的信號指標,迅速判斷出隧道的安全運行狀態,并及時做出相應處置。”
武漢長江公鐵隧道是我國首條公鐵合建隧道,建設期間因攻克了多項世界級施工難題,被譽為全球性的超級工程。通車后,全長4.6公里、直徑超過15米的大型隧道深埋在長江江底數十米的位置,經受江水沖刷等考驗。同時,隧道公路層日均車流量達4萬臺次,地鐵層每天有武漢地鐵7號線列車往返穿梭,各類風險因素交織,安全責任重于泰山。
“長江公鐵隧道的建設難度是世界級,運營難度同樣是世界級,與此相對應,我們必須建設起一支世界級的維保團隊,才能確保隧道安全運維無虞。”萬勇介紹,自2018年起,該公司逐步組建了一支37人的運營管理團隊,負責長江公鐵隧道的運營維保工作。其中黨員10人,團員18人,平均年齡27歲。“通過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我們成功將整個部門鍛造成一支組織性極高、戰斗力極強的維保鐵軍。”
同時,團隊還要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突發狀況。“夏季防汛、冬季防雪、春秋兩季防雷擊,日常防范交通事故,還要應對滲水、危化品泄漏等特殊情況。”運營管理部工程師付開源介紹,部門所有成員必須將43個分項的應急處置方案爛熟于胸,還要“兩天一小練,五天一大練”,確保能力、意識隨時在線。
自2018年10月1日長江公鐵隧道通車運營以來,公司運營管理部值班調度人員堅持全天候值班,24小時巡查、72小時處理制度,截至目前安全運營隧道1369天。
決心增強戰斗力 應急鐵軍快速覆蓋地鐵全線網
除長江公鐵隧道外,橋隧公司還承擔著武漢市435公里在營地鐵線路的應急搶險任務。
“全線網任何一處地方發生涌水涌砂等土建應急風險,我們的團隊目標是在1小時內趕到,30分鐘內進行快速處置。”公司應急管理部負責人張仕煒介紹,該部門負責指揮調度兩支共40人的應急搶險隊伍,是保障運營線路安全的應急救援主力軍。“通過總結應急救援經驗,制定涌水涌砂等多項專項應急預案,明確基本的處置程序和措施,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調整,不斷提升應急搶險能力。”
今年6月起,武漢防汛壓力加大,長江水位偏高時會對沿江的地下車站和隧道造成沖擊。為提前預控風險,橋隧公司應急管理部開始組織應急隊伍對長江Ⅰ級階地范圍內的車站和隧道進行巡查,共75個區間。
張仕煒介紹,巡查工作只能在每天凌晨地鐵停運后的空窗期進行,有效作業時間不足3小時。每天凌晨一兩點鐘,應急隊員們就得鉆進地下數十米深的隧道里,邊走邊巡邊處置,“一趟下來,至少要在地底穿行2.5公里,大家的微信步數輕松過2萬。”
耐心磨出創新力 地鐵維保科技手段推向全國
武漢地鐵橋隧公司的另一項工作職責,是負責武漢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的土建結構維保工作。
他們就像是武漢地鐵的“體檢醫生”,負責監測武漢地鐵所有隧道、橋梁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滲漏、變形、裂縫、沉降等病害,及時發現并隨時維修。
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漢地鐵事業突飛猛進,通車里程呈倍數增長,迅速從幾十公里增長到了435公里。
橋隧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經理、工程黨小組長高曉斐介紹,如今的運營線網規模無疑給安全監測帶來了極大挑戰。“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巡檢效率,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高曉斐介紹,工程黨小組充分發揮年輕黨員占比高、學歷高、肯鉆研的優勢,創建和培育學習型黨組織,以項目為抓手,拿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激發團隊的技術創新活力。
以前,巡檢人員在測量地鐵隧道水平直徑時,需要在隧道每環管片圓壁上貼上多個反光片,使用全站儀測量反光片之間的距離變化,據此推算隧道的變形值是否處于健康水平。“這一方法耗時較長,巡檢人員又只能利用地鐵停運的窗口期進行監測,時間十分有限,導致監測只能抽樣,精度不夠高,無法全面準確反映隧道的健康狀況。”
2018年,高曉斐得知三維激光掃描儀的成像質量和監測精度已大幅提升,便萌生了想法,“能否將該技術引入地鐵監測?”在他的推動下,工程管理部迅速與科研機構、設備公司一起合作。橋隧公司出標準,科研機構出論證,設備公司出設備,三方反復研究,最終合力研發了“移動式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開發及在地鐵安全測量中的應用”這一項目。
通過改善,三維激光掃描儀就像一臺移動CT,巡檢人員只需推著機器在隧道里走一趟,就能對隧道進行快速、精確的掃描,精度可達0.01毫米。“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敏銳地捕捉到隧道哪怕是最輕微的變形隱患,同時借助海量數據管理平臺,做到科學精準分析,全面掌握結構病害。”
據介紹,該技術獲得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全國各大城市地鐵結構監測當中。
近年來,橋隧公司還在逐步研發和建設地鐵土建維保檢養修平臺、橋梁在線監測平臺、公鐵隧道BIM智能化管理平臺、地下結構實時在線感知監測新技術、軌道交通線網水泵運行實時在線監測平臺、隧道數字實景等一系列新技術、新應用,有效提升了地鐵安全巡檢的效率與質量。
初心鑄就擔當力 國企擔當一線解民憂暖民心
6月24日,武漢地鐵橋隧公司黨員志愿者來到武昌區徐家棚街道月亮灣社區、洪山區洪山街道南湖社區,開展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暨2022年度“七一”走訪慰問幫扶活動。
上午9時許,武漢地鐵橋隧公司黨支部書記、執行董事、總經理萬勇,副總經理高洪、董書龍帶隊,來到公司所在地對口共建的月亮灣社區,為社區高齡、獨居、殘疾的生活困難居民送去米、面、油、牛奶等慰問物資。
86歲的翁松合老人家住月亮灣社區,由于多種慢性病影響,現臥床在家。現場,橋隧公司黨員服務隊貼心詢問老人身體情況,將準備好的慰問物資遞到老人家屬手中。
隨后,黨員服務隊一行又趕到下沉服務的南湖社區。去年初,橋隧公司緊急集結下沉黨員、職工志愿者,協同維保單位施工人員,在余家灣小區入口處打造疫情防控值守點,改造后的值守點具備耐火、保溫、防風、供電、照明等功能,大大改善了當時防疫值守人員工作條件。如今,值守點內,社區保安正敦促居民掃碼測溫,常態化疫情防控秩序井然。
這是橋隧公司以黨建為引領勇于履行社會責任、彰顯國企擔當的縮影。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時期,橋隧公司組織了48名在漢黨員職工,全力投入到公鐵隧道封閉駐守、支援漢口醫院、下沉社區等行動中,展現出地鐵橋隧人的擔當,同時科學防控始終保持零感染。此外,橋隧公司還對口南湖社區常態化下沉,開展清潔家園、辦公照明改造、慰問困難戶、加固疫情防控值守點等共建項目。
在“國企聯村”行動中,該公司幫助江夏山坡片區建立了五年重點產業項目庫,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種子安全”政策,與山坡街道合作發展的片區水稻良種產業已初具規模,光星村亙谷源水稻種子加工廠將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投產,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貢獻地鐵橋隧力量。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