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在武漢兩湖隧道東湖段風光村施工區域,6名施工人員乘船在湖面搭設定位樁,為安裝水體圍隔作準備。
引人關注的兩湖隧道工程近日已辦理完成臨時利用東湖水體的相關手續,正式啟動湖底溶洞注漿的施工。
1
難題
需填充湖底739個溶洞
兩湖隧道東湖段的湖底兩條隧道,從風光村出發穿湖,分別連接東湖路南工作井和省博物館工作井。
“專項勘察顯示,風光村一棵樹至武大凌波門段水域屬巖溶強發育區,長達1公里。”項目現場負責人說,溶洞就像隱藏在地層里的“巨嘴怪獸”,如果沒有探明并作提前處置,盾構機施工時可能會被溶洞吞噬,很危險,同時對隧道的正常運營也會有影響。
“該區域共有739個溶洞,見洞率高達76.3%。意思就是每1000個勘察孔,其中763個鉆孔會涉及1個或多個溶洞?!笔┕挝恢薪ㄈ謨珊淼?東湖段)2標段項目負責人張劍波介紹,目前探明最大溶洞高約21.6米,有七層樓高,比直徑15.094米的盾構機的刀盤還要高,嚴重影響盾構機的掘進安全。
“科學比選多種施工方案,并從可行性、環保、施工質量、安全風險、工期等方面綜合對比,專家反復多次論證,最終確定了‘鋼棧橋+鋼平臺’洞外注漿加固為最優方案。”項目現場負責人說。
2
隔離
造水下圍墻和水面濕地
項目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科學編制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施工過程中,我們將采用建立施工區分隔、構建生態景觀緩沖帶、落實水環境監測、控制懸浮底泥、增加人工造流、防治油污、改善整體景觀等七大措施,最大限度保護好東湖的生態?!表椖楷F場負責人告訴記者。
“計劃設置高度為水深1.5倍的‘水下圍墻’,材料為雙面涂塑PVC布,將施工區與東湖水體作物理分隔。”該負責人介紹,會將1.2公里長的鋼棧橋分成7個小施工區,將每個施工點位的生態影響控制在有限區域內。
在湖面,將沿施工區域布置2.5公里的湖面“濕地”,即上層為漂浮濕地,種美人蕉、菖蒲等植物,以有效吸附污染物;下層為人工生物膜,可有效附著微生物,對污染物凈化以保護生態系統。
施工為全封閉,鋼平臺兩側設綠色圍擋,減少對東湖景觀的視覺影響。
3
監控
19個點位
24小時測水體
“我們將在施工區及外圍水體設置19個監測點,對溫度、PH、溶解氧、透明度、總懸浮顆粒物等10項水質指標和水生生物情況作監測?!爆F場負責人介紹,施工時會有無人機巡航監測和岸基多光譜相機監測,24小時監控水體富營養化參數。由于巖溶處理工作量大,預計施工將持續到2023年3月。巖溶處理一旦完成,就會拆除設施,清除圍隔,恢復湖體原貌。
據介紹,兩湖隧道東湖段的三臺盾構機已組裝完成兩臺,正在整機調試,計劃6月底分別從風光村工作井和省博工作井盾構始發,第三臺盾構機于7月份在風光村工作井進場組裝。
武漢兩湖隧道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城市湖底雙層超大直徑隧道,設計車速為50公里/小時,北起秦園路和東湖路,下穿東湖、南湖,南接三環線,全長約19公里,建成后將在武昌片區形成一條南北向快速通道,有效緩解二環線、珞獅南路、水果湖隧道等道路交通壓力,更加完善區域路網體系,方便居民出行。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