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一個火車車輪需要多久?答案是52秒!
10月10日,在太原重工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重軌道公司),記者目睹了車輪生產的全過程:一塊特定尺寸的鋼錠經過1200度高溫煅燒,自動進入車輪生產線,通過預成型、成型、軋制、壓彎沖孔、打標、測量等工序,一個車輪完美成型,全程用時不超1分鐘。
該公司副總經理蘆樹成說:“這里的車輪生產線,全球技術最先進,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最高,這里年產車輪70萬片,生產效率領先世界。”
圖為太重軌道公司軌道車輪廠二線智能環形加熱爐對車輪鋼坯進行精準加熱。王沛 攝
太重軌道公司隸屬于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是全球唯一的軌道交通用車輪、車軸、齒輪箱及輪對的全譜系、全系列、全流程研發制造基地。10月8日,太重軌道公司憑借其在智能制造和數字化領域的杰出成就,從全球眾多參評企業中脫穎而出,榮獲“燈塔工廠”稱號,是山西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此次獲評全球軌道交通行業首座‘燈塔工廠’殊榮,這標志著我司在智能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更為山西乃至全國的制造業樹立了標桿。”太重軌道公司總經理趙興龍說。
智能控制系統讓環形爐變得更聰明
“燈塔工廠”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代表全球智能制造頂級實力以及工業領域數字化最高水平。太重軌道公司入選理由是,實施了40多個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用例,通過采用人工智能和柔性自動化技術,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將缺陷率降低了33%,將單位成本降低了29%,將產量提高了33%。
踏入太重軌道公司車輪廠二線,熱浪逼人,大型環形加熱爐正在繁忙作業。讓人驚嘆的是,傳統環形爐融入了智能化技術,有了高科技賦能。“以前,在環形爐加熱過程中,工人頻繁地設定和調整爐溫,這不僅耗時耗力,而且難以確保溫度精準、加熱均勻。”該公司設備能源室主管王沛說,“現在有了智能燃燒控制系統的加持,環形爐自動精準地控制每一塊鋼坯的加熱溫度,智能化升級讓環形爐變得更加聰明。”
在主跟蹤界面上,記者看到許多代表鋼坯的“小點點”,這些“小點點”隨著加熱過程而不斷變化。單擊屏上一個“小點點”,就直觀地顯示出“小點點”對應鋼坯上、中、下部的溫度、加熱過程變化曲線。王沛介紹說,大屏界面上還能顯示每塊鋼坯的數字化溫度云圖,工人能夠一目了然地監控整塊鋼坯出爐時的溫度及均勻性,保證了鋼坯的質量。
據介紹,大型環形加熱爐應用智能技術管控,不僅大幅提高了加熱的精準性和均勻性,還顯著降低了能源消耗,降幅達17%。
200余個震動檢測器對設備全面實時監測
在太重軌道公司車輪鍛軋生產線上,每臺設備都外掛了一個黑色小盒子——震動檢測器。軌道公司技術主管閆俊峰說,這個裝置相當于設備的“心臟監測器”,能根據軸承、齒輪、聯軸器等設備的震動頻率,實時監測并判定設備是否有異常。有了它的實時監測,他們能夠提前維護設備,確保正常生產,有效避免了非生產性停機。
“設備裝上檢測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保證了產品質量。”閆俊峰說,以前人工監測設備運行狀態,效率低下、精度有限。一旦某一臺設備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可能導致整條生產線停運。
據介紹,太重軌道公司在5臺核心設備的核心傳動部件上,總共安裝了200余個震動檢測器,實現了對設備狀態的全面實時監測。“自震動檢測器投入使用以來,整線設備非計劃停機時間減少了29%,故障率下降了70%。”閆俊峰說。
碳排放能管平臺讓“綠”動看得見
除了智能制造方面的亮眼成績,太重軌道公司在節能環保方面也邁出了堅實步伐。為了積極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該公司建立了碳排放能管平臺,實現了車輪制造全鏈條、全天候、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精準監控。
據介紹,碳排放能管平臺不僅能夠即時提供詳盡準確的碳排放數據,還依托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助力優化生產流程,提升整體運營效率,顯著減少能源消耗與碳排放強度,“綠色指數”持續攀升,“含綠量”飛躍式增長。
圖為太重軌道公司機器人搬運產品。王沛 攝
“太重軌道公司所打造的‘燈塔工廠’,不僅在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上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更在智能化、自動化、綠色化領域開創了全新高度。”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總經濟師、黨委改革辦主任蘇偉中說,作為山西高端裝備制造和風電裝備產業鏈“雙鏈主”,公司將積極發揮引領與驅動作用,借助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力量,深化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的協同合作,為山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新動力。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