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航拍建模、防汛單元視頻監控、機器人管道探傷……汛期以來,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局集團公司”)管內多地工務系統單位運用現代化智能科技手段,鐵路防汛工作體現出了滿滿“科技感”。
新科技為長三角鐵路防汛筑新堤。 受訪者供圖
6月19日,長三角多地正式“入梅”,上海局集團公司上海工務段管轄的京滬線(鎮江高資至上海南翔段)、滬昆線(上海西至嘉善段)、滬蘇通鐵路及新長鐵路進入汛期排險維護階段。由于線路部分區段臨江、臨山,天文潮汐、汛期降雨和豐富的地下水對橋涵隧道影響較大,防潮抗汛難度不小。為了做好汛期監測預報,該段為管內16個防洪單元安上了“天眼”,利用站場視頻、限高架視頻等對管內40處防洪重點地段進行實時盯控,為防汛搶險科學決策提供了便利。
“排水管道若出現堵塞、破損,泵房抽水將帶走鐵路路基土體,極易造成安全隱患。”該段路橋科科長連義凱解釋,由于沿線橋涵的連通管道直徑略比成人腰粗,工人無法進入,僅憑洞口觀察和外部查勘等傳統方法無法確認管道內部情況。而個頭不大,外形酷似“玩具車”的管道檢測機器人可以通過搭載的1080P高清攝像回傳功能捕捉管道錯節、銹層、結垢、腐蝕、穿孔、裂紋等病害,同時,內置的水平儀GPS可幫助反映管道狀態,與預埋圖形比對后可判斷管道位移及沉降數據,定點標記功能也為后期排查修復提供坐標依據。
截至目前,上海工務段已投用5臺同型號機器人,對管內86座粉砂土(地區)鐵路框架橋排水管道進行全面檢測,為安全度汛提供保障。
浙江省寧波、臺州、溫州等地毗鄰東海,每年6月進入主汛期,暴雨臺風天氣頻繁出現,對鐵路運營管理和防汛工作帶來挑戰。主汛期到來前,上海局集團公司寧波工務段已組織60余個防洪專項檢查小組,“上到山頂、下到溝壑”對管內杭深線、金溫線、穿山港支線、北侖線和蕭甬線的隧道洞口、排水溝、路塹、山體邊坡情況進行隱患排查,地毯式排摸防汛設備狀況。連日來,連接浙江衢州與福建寧德的衢寧鐵路沿線遭遇連續強降雨,上海局集團公司杭州工務段嚴格執行巡查巡線、添乘檢查制度,累計任務出動近1500人次,積極處置水害10余起,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群山環抱中的杭深線、金溫線有46處人員不易到達的防汛點位,工作人員采取無人機報備飛行,獲取區域圖片、影像資料,繪制三維全景圖,重點對隧道口等易造成山體滑坡的危險區段建立計算機三維數據模型,加入地形、環境因素,提高汛期隱患排查質量。此外,防汛視頻監控系統代替人工全天候“瞄準”保護區柵欄外的38處防汛重要點位,實施遠程監控。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