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元素周期表之首的氫是宇宙中最基本能量元素,作為一種高熱量、儲量豐富的能源,氫能被視作終極清潔能源。幾年前,我們可能無法想象加入氫氣、只排出水的車子,也能行駛上路。如今,城市里不再罕見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拔地而起的加氫站都在提醒著我們,氫能產業的實際應用正變為現實。
雙碳背景下,“零碳電力+氫能”是各國推進能源體系變革的方向,也是我國能源安全發展的重要一環。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2020年以后中國氫能需求將持續增加,尤其是2030年以后,為達成雙碳目標,氫能需求量將大增。到2060年,中國氫能年需求將超過1.3億噸。今年3月,多部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支持氫能全產業鏈發展。各地陸續出臺政策力挺氫能產業發展。
氫能頂層規劃為行業發展指明方向,氫能產業化進程按下了加速鍵,氫能產業鏈配套設施相繼落地。光大證券研報顯示,氫能產業鏈所涉及的環節和應用場景眾多,發展空間廣闊,未來有望成為萬億級市場。
需說明的是,氫能的產業化涉及制氫、運氫、儲氫、用氫等多個環節,都需要從零開始建設。目前,氫能產業鏈的發展還不夠完備,氫能從示范應用到大規模商業應用還面臨不少難點。比如,如何降低氫的使用成本,打破制備、運輸等環節的技術瓶頸。另外,如何找到氫能的使用場景也是商業化應用的關鍵。氫能目前在商用車,尤其是重卡領域找到了突破口,但還遠沒有滲透至乘用車領域。加氫站也大多設在遠離市區的位置,數量還較少,對民用開放的加氫站數量則更少。
可喜的是,各地對于氫能規模化應用的探索沒有停步,基礎建設也在提速。近日,上海首批氫能源乘用車在上海石油青衛油氫合建站加注了第一槍氫氣,從商用加氫市場到乘用車加氫市場又近了一步。此外,隨著產業鏈企業技術的進步,燃料電池系統和電堆的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有業內專家預測,2030~2035年,燃料電池汽車的整車成本有望大幅下降,甚至達到同等燃油汽車的水平。隨著基礎設施普及、技術革新及成本下降,產業也將進入發展加速期。
和電動汽車的發展史一樣,氫能的應用也要走過示范應用、大規模推廣應用等各階段。在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心中,氫燃料電池車還是一個新事物,無論是行業發展,還是產品的成熟都得有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氫能汽車示范城市群、各路資本以及產業鏈上的企業應當形成合力,推動氫能產業化進程。讓氫能在更多應用場景里真正用起來,氫能產業才能真正轉起來、活起來。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