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印發的《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目標是全面推進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運載裝備全要素、全周期的數字化,主要內容包括構建數字化采集體系、網絡化傳輸體系以及智能化應用體系。而在《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中,確定了九大重點任務,其中包括“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推動數據資源賦能交通發展,加速交通基礎設施網、運輸服務網、能源網與信息網融合發展,構建泛在先進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由此,基礎設施的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無人機傾斜攝影、激光雷達、物聯網技術在交通行業的推廣應用,5G、云計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新互聯網技術的滲透,為公路基礎設施數字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政策的引領和技術的推動下,數字交通建設迎來關鍵發展期。2022年9月30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開展在役干線公路基礎設施與安全應急數字化試點工作的通知。推進既有公路全設施、全要素數字化,探索公路綜合管理平臺建設,以試點數字化成果為基礎,以管理更高效、決策更精細、服務更精心為目標,結合管理需求,探索數字化管理轉型升級的場景應用。
智慧公路綜合管理系統是青島卓爾軟件開發有限公司深耕交通行業二十余年,自主研發建立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化平臺,涵蓋了公路管養七大板塊,充分運用衛星遙感、激光測繪、北斗高精度定位、機器視覺、物聯網監測、射頻識別、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交通基礎設施管理、運輸服務監管、安全監測預警、養護建設治理、應急指揮調度五大核心領域,建立公路建設、管理、養護、運營的“智慧大腦”,實現了公路管理部門“看、管、控、防”的實時監管,讓公路日常管理能夠“一網統管”。
基礎設施數字化
建設多級公路基礎設施數字管理庫,規范數據標準,打通數據鏈條,優化數據資源全生命周期質量管控。利用數字化技術、北斗高精度地理信息技術、全要素數據模型、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智能感知數據接入與交換技術等,實現公路各類基礎設施數據(道路、橋梁、隧道、邊坡、涵洞、構筑物、沿線設施、服務設施、交調、治超、氣象、雨量、積水、形變、雷達、視頻、霧感、溫感……)的采集、融合、建庫、共享、交換等功能,以有效支撐公路路產數據精準評定評估、養護全流程管理、路政管理、客運管理、交通流量監管、路網監測、應急指揮管理和公眾信息服務。
智能養護
通過在公交車輛、巡查作業車輛加裝公路養護智能裝備,實現各類道路、橋梁、隧道、交通安全設施等進行自動化檢測以及路面病害信息實時采集、實時分析,不僅可動態展示巡檢結果,還能夠實現多維數據融合分析、智能計算受損面積,自動下發進入處置流程,通過算法模型匯集分析數據可生成巡查檢測報告,提高決策水平,提升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效能,實現道路檢測與維護數據流程一體化。加強多層級、多業務管理系統整合和流程再造,實現扁平化管理、一體化協同和系統化聯動。
安全與應急
通過公路基礎設施安全監測預警體系相關物聯網監測設備安裝,結合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應用,運用北斗衛星、GNSS、雷達等技術手段,建立完善的“天、空、地”多源立體監測網絡,加強對自然災害風險點識別和監測,通過數字化手段,建立精準預警模型,提升自然災害風險識別、預警及應急處置能力。匯聚融合應急管理各類業務數據信息,實現災害事故災情研判、應急預案和輔助決策智能化。推進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應急管理數據交換共享,加強多方公路交通應急聯動機制建設。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