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21日,四川省城市公共交通行業第二屆駕駛員技能競賽在達州成功舉辦。來自四川省內18個地級市、22家公交企業的66名駕駛精英齊聚一堂,比技術、比速度、比安全、比節能,上演了一場精彩的總決賽巔峰對決。
作為賽事的承辦單位,四川省達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州公交)提供去年年底最新引入的10.5米蘇州金龍海格蔚藍純電動客車作為賽事用車。海格蔚藍新能源公交車以優秀的操控性能、穩定可靠的品質、綠色節能的綜合性能,助力選手們賽出水平,賽出風采。
從理論競賽到實際駕駛技能,從安全競技再到節能挑戰,經過兩天激烈角逐,達州公交張小莉、張倬瑋分獲技能競賽個人獎項第2名、第6名。達州公交也憑借出色的表現榮獲技能競賽團體獎一等獎。
公交駕駛技能誰最強?高手林立一決高下
此次四川第二屆公交駕駛員技能競賽在大竹兵峰駕校設立主賽場,在達州公交公司設立分賽場。競賽分S彎正進倒出、例檢與故障判斷、平穩駕駛、車輛節能等項目。競技比拼的背后是平時經驗的積累及得力車輛的助陣。賽場上的達州公交駕駛員們用扎實的業務技能、精湛的駕駛技術展現了平時的過硬實力。他們駕駛著蘇州金龍蔚藍純電公交通過“層層關卡”,完成下坡道定位停車、單邊橋、限寬門、連續障礙、平穩駕駛以及S彎闖關等高難度動作。
作為此次賽事的一大難點,S彎正進倒出項目令現場一些參賽選手感到棘手,卻也讓他們在挑戰中有了更多收獲。該項目特別考驗駕駛員的手腳配合能力和方向感,需要借助車身的點準確判斷打方向的時機、角度,還要精準操控油門、剎車等控制車速,才能做到穩、準、狠。
“雖然有難度,但通過這種挑戰,我們可以進一步提升公交駕駛技能,從而打造出一支駕駛技術水平更高、安全責任意識更強的駕駛員隊伍,提升公交行業整體服務形象和職業技能水平,為市民出行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和優質服務?!边_州公交副總經理楊國建告訴記者,公交競技賽事是四川省交通運輸廳貫徹“交通強國”戰略、推動“交通為民”和“公交惠民”的重要抓手,已經成為全省公交行業交流經驗、開展合作的重要平臺。
綠色高品質助陣,公交出行更美好
同臺競技、交流切磋,選手們紛紛亮絕活、較高下,展示全省公交駕駛員的精湛技術和職業風采。而同樣吸睛的,還有賽事指定用車——蘇州金龍海格蔚藍新能源公交?!安倏剌p便、轉彎靈活、視野寬闊……”,參賽選手們表示,在各項駕駛技能挑戰賽中,蔚藍都體現出了優異的性能表現,在助力參賽選手賽出高水平的同時,也讓他們更加切身體會到先進新能源技術帶來的駕駛樂趣。
城市公交是滿足群眾美好出行新需求的重要載體,是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近年來,達州緊緊抓住國家大力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的歷史性機遇,認真踐行“服務乘客、發展企業、奉獻社會、關愛員工”的崇高使命,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譜寫了公共交通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目前,達州公交公交車總量604臺,其中氣電混動、純電動公交車輛已達309臺,新能源車輛已占近52%。而蘇州金龍純電動是達州公交首批投放的純電動車型,自投放后在節能減排、經濟效益以及減輕駕駛員勞動強度方面,都取得非常不錯的成效,極大推動了城市綠色公交、節能減排事業發展。
2022年底,隨著最新一批海格蔚藍新能源車輛的批量投放,達州公交進入更加綠色智能、高品質的發展新時代。時尚的綠色車身配以白色線條外觀、舒適的車廂座椅、多重便民裝置,整車集科技感和時尚感于一體,海格純電動公交成為達城一道流動靚麗的風景線。作為達州首批引入的純電動公交車輛,海格純電動不光有顏值,更有硬實力,在車輛智能化、安全性、高效性等方面,讓達州公交再上新臺階。
新車車身配備八個距離感應器,配以智能剎車、自動警報、前窗自動除霧等安全裝置,還增添了電子后視鏡,360°無死角全景環視輔助系統,極大拓寬駕駛員的視野。駕駛員駕駛更舒心,乘客們乘坐更安心。同時新車采用一級踏步,摒棄了以往的兩級臺階,一步即可走入車廂,暖心考慮每一類人群的需求。車內還配備多個USB充電口、大容量可分類垃圾桶、將人性化服務貫徹到底。
在節能減排方面,達州公交原有的車輛跑一百公里不開空調消耗47立方氣,折合約145元。現在的海格蔚藍純電公交跑一百公里,消耗100度電,折合約80元,真正做到了綠色環保,降本增效。
下一步,達州公交會持續加大新能源公交車推廣應用,竭力為廣大乘客提供安全、綠色、舒適、便捷的出行服務,并引導大眾綠色低碳出行,讓綠色公交、節能減排成為城市發展的亮點。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