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公交官網訊 濟南公交70余年的發展始終與城市發展、與百姓心聲同頻共振,同時作為提供民生服務,堅持“人民公交為人民”理念的濟南公交也始終與民生福祉相連,與泉城發展相系,與每一個人相牽。近日,78歲老乘客陳慶榮寫信《我坐公交70年》回憶自己與濟南公交70余年的情誼,信件既有老人對濟南公交歷史的記錄、對城市發展變遷的見證,也飽含對公交、對城市的深情。
為感謝老人70余年來對公交事業的關心、關注,11月10日下午,濟南公交集團邀請老人到公交場站、公交史館等處進行了參觀。濟南公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石軍為陳慶榮老人頒發濟南公交義務監督員聘書,希望老人繼續關注公交事業,見證公交發展歷史,監督公交服務質量,為公交發展建言獻策。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老人的思緒回顧濟南公交和我們這座城市那些過去的時光和那些來時的路。
《我坐公交車七十年》
我是市民陳慶榮,男,今年78歲。記得我8歲那年,父親帶我坐公交車。我家住舜井街,汽車站在院前,現在的珍珠泉南門廣場,步行5分鐘就到院前,只見一輛淺黃色的汽車。車頭伸出去很長,車廂有玻璃窗,汽車外體寫著:濟南市內公共汽車。走近汽車只有一扇推拉門,門口站著一位男生,是售票員。頭戴藍色的帽子,背帶褲、藍套袖,穿布鞋,中等身材,肩上背著一個綠色的帆布包,右手里拿著一塊小木板,上面有各種顏色的小票。售票小伙說,上車買票了。父親說到普利門下,5分一位。父親交1毛錢買了兩張票。我接過票一看是深藍色的小紙條上面寫著五分。坐車的人不多。車里有原木色的連椅,分左右兩邊,前后總有5排,中間有走道。一會功夫售票員報站了,普利門到了,到普利門的乘客請下車。我拿著票,小伙在門口檢票,下車后跟父親去普華鞋店買了一雙布鞋后,走著回來了。當時汽車票有黃色、藍色、綠色、紅色、黑色、橙色。票價叁分、伍分、柒分、玖分、拾壹分。
隨著時代發展,濟南公交車增加了好多線路。車上有一名男司機,還有一名女售票員,上車買票,一直到1990年間。
我參加工作后都坐公交車上下班,在60年至70年間,有一種現象給我印象很深。當時上下班時間1路、3路、8路人很多,車內擠不上去。等開后就在車門子上掛著,一只腳踏在車上,另一只腳懸著,車門上一掛能掛6人,真危險呀!后來濟南有了無軌電車101、102,濟南大學—甸柳新村,又有了無人售票。只有司機一人,上車后自動投幣,到2010年實行刷卡,老年免費卡、愛心卡、優軍卡,公交女司機也多了。
我印象中濟南公交BRT1號線由濟南西客站至全福立交橋,從早5:30—00:00點是全市客流量最多的一條線,司機師傅們辛苦了。另一條4路從濼口—玉函山是一條載客量最大的線路,也是獲全國模范線路稱號,給4路公交師傅們點贊。
經常坐公交發現長途汽車站一來好幾路公交車停在站牌就像一條長長的巨龍,十分壯觀,看出時代在變,濟南在變,濟南人趕上了好時代!
這兩年,公交公司大量更換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大氣,車窗明亮,座椅舒適整潔。疫情三年來,公交車上車戴口罩、測體溫、手機掃碼,司機師傅們盡職盡責值得點贊!
公交車還穿越南部山區、仲宮、柳埠的各大景區,記得有27路、65路,88路直通南部山區各個景區。公交車260路跨越黃河隧道,跨黃河、趕大集、看田野。公交車143路由動物園至黃河北桑梓店,跨越黃河大橋是一條美麗的風景線。
這幾年濟南通了地鐵,公交車、地鐵對接,更加方便市民出行,這都是時代發展的結果,是濟南人的福氣,是濟南人的驕傲和自豪。在濟南的大街小巷上,不管是夏日炎炎、殘冬冰雪都行駛著濟南公交車。公交司機師傅們英姿颯爽,著裝整潔,佩戴公司標志,手戴白手套,全身的精氣神。
“公交車是老百姓的私家車,公交司機是老百姓的‘專職司機’”說得多好呀!我為公交公司點贊,司機師傅們辛苦了!
時代在變,濟南在變,公交線路也在不斷增加,祝愿公交師傅們一生平安,祝愿公交公司有更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濟南的公交線路,伴隨著古城新生而誕生,伴隨著服務人民群眾而發展,1948年,濟南解放后,黨和政府迅速創辦市內公共交通,開通了院前至十二馬路的客車營運路線,這標志著濟南國有公交的初創,從此濟南公交事業伴隨著城市的發展揚帆起航,為百姓出行提供服務保障。時至今日,濟南公交繼續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明確“市民有需求 公交有響應”的工作導向,努力“把公交車打造成老百姓的私家車,把駕駛員培養成老百姓的‘專職司機’”。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70余載的風雨洗禮讓濟南公交經歷了數次蛻變,但濟南公交“人民公交為人民”的理念和行動從未改變和停止,市民乘客的褒獎也將更加堅定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努力為城市發展、市民出行提供堅強保障的信念。牢記來時的路,走穩腳下的路,走好未來的路,濟南公交將繼續為市民乘客提供優質出行服務,不斷提升市民公交出行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