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程中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十年。哈爾濱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市各項事業取得不凡成就,人民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坐公交車,以往風雨雪天要提前到站臺等車,如今用手機查看行車位置,可以更好安排時間出門候車;以往在一些新建小區,坐公交車要長時間步行才能到達站點,如今在主城區出門500米內就有車坐;以往乘坐公交很耽擱時間,如今長距離出行可以選擇地鐵……
2012年,哈市成為全國創建國家公交都市首批示范城市,公共交通行業發展進入“快車道”。10年來,哈市已獲評國家公交都市,環保型車輛持續更新,安全性能提升、線網密度增加,坐車更便捷……如今,保障更有力、服務更優質、設施更完善、運營更安全、管理更規范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已初步建成。
未來,哈市綜合立體交通結構布局將持續完善。按規劃,到2025年,初步構筑起航空、鐵路、公路、樞紐以及城市內部交通等組成的“廣域聯通、布局完善、內外暢通、經濟高效”的交通網;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品質綜合立體交通網。屆時,層次更分明、功能更明確、銜接更順暢、快慢更適宜、城鄉全覆蓋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將會讓市民出行更加舒適、便利。
規劃發展不留白
持續優化公交線網布局
王先生家住江北融創樂園附近,以往出行可選擇的線路不多。“特別是從江北去江南,可能要倒兩次車。”王先生說,“現在選擇多了不少,有的線路走松花江公路大橋,有的線路走陽明灘大橋,從倒兩次車到不用倒車,出行更方便了。”
2012年,哈市成為創建國家公交都市首批示范城市,公交線網密度是其中一項重要指標。10年間,哈爾濱市交通部門結合新建、新打通街路情況,圍繞新建小區、旅游景點和重點建設項目,以滿足市民乘車需求為導向,逐步填補公交線網空白。同時,以規劃為先導,對全市公交線網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基礎上,為城市發展建設提供支撐。
截至2022年上半年,哈市主城區公交線路從10年前的百余條增加至約260條,幾近翻番。線路總長度增加2000余公里,達到5500多公里。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也就是說,在主城區,市民出門走500米就能坐上公交車。
其中,交通部門主要在哈爾濱新區、松北區、群力地區、哈西地區等優化公交線網布局,填補了群力地區、哈爾濱新區、松北區,濱北公鐵兩用橋、松浦大橋等公交線網空白。同時,為永泰城、銀泰城、王府井購物中心、哈爾濱大劇院、哈爾濱音樂廳、科技創新城、哈北站等10余個大項目提供公交配套服務。
綠色環保更安全
年新增更新車輛600標臺
坐上純電動空調公交車,夏天涼爽,冬天還有暖風,不僅舒適而且環保。從柴油車、汽油車、天然氣車、混合動力車到純電動車,10年間,與交通參與者們接觸最為直接的公交車輛,伴隨著城市的發展一同變遷。
哈市創建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以來,以每年600標臺的數量進行公交車輛新增、更新。在車輛選用上,更加注重節能減排和舒適環保,逐步替換原有燃氣燃油車輛。新能源公交車具有零排放、無污染、噪聲低、能耗小等優點。目前,哈市主城區公交車輛達到6000余臺,綠色環保車型占98%,主干線路實現環保公交車型全覆蓋。
注重綠色節能環保的同時,車輛配置也升級提檔,進一步提升了公交車品質和安全。整車外形設計美觀,采用一級踏步、寬開門、全鋁合金扶手、全鋁塑輕型乘客座椅,配備冷暖空調、車載定位、視頻監控、LED顯示屏、電子后視鏡等設備設施。
公交車行駛安全,關系著每個交通參與者。近年更新的車輛增加了更多安全配置。部分車輛配備360°環繞影像系統,車身周邊有10余個攝像頭形成俯瞰畫面,實時為駕駛員展示車輛周邊情況。同時,監控設備如發現駕駛員有打瞌睡情況,哪怕眼睛眨得慢了,都會發出提示音,并將信息上傳至公交公司智能調度平臺。
行車位置手機查
智慧云平臺讓“大數據”動起來
曾經“擁堵”“車輛久等不到”“車廂擁擠”等公交痼疾導致乘客體驗不理想、企業管理效率低,嚴重困擾著公共交通行業發展。隨著市民對公交出行要求逐步提高,傳統交通管理服務已無法滿足城市發展需求,交通部門構建了智慧公交管理“云”平臺,科技賦能是城市交通管理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也成為哈爾濱城市交通管理的新思路。
以前,公交企業的調度人員只能在線路中途站點或終點站通過觀察和記錄車輛進出站時間來分析判斷線路的運營情況,即便發生車輛扎堆進站或大間隔的情況也無法及時調配車輛。如今,智慧公交“云”平臺建成投用,企業可以通過電腦了解線路所有車輛實時位置,配以客流普查系統掌握車廂擁擠程度,隨時通過語音系統聯系在途駕駛員,對線路進行調度。目前,“云”平臺實現了對全市200余條公交線路、6000余臺公交車輛進行實時監控,實現了行業、企業、線路不同層級的指揮監控調度。
同時,車輛運營情況同步至“哈爾濱交通出行”App及微信公眾號,公眾可以通過手機端實現車輛實時位置、到站情況、車廂擁擠度、公交線路沿途路況等信息查看,預知交通狀況,提前規劃出行時間,“掐點”出門坐車,掌握了公交出行的主動權,降低了時間成本。
換乘出行更便捷
地鐵初步形成“十字+環線”骨架
曾經,公交是市民公共出行的唯一選擇,但長距離出行時易遇到路堵,出行時間成本高。“工作單位在南崗,即便相中了松北區的房子也不敢買。”劉先生說,“路上不一定哪個點位堵車,整體出行時間就大大增加。”如果現在劉先生選房,出行時間可能就不再是顧慮的重點了——隨著哈市地鐵1、2、3號線“十字+環線”軌道交通骨架基本形成,長距離出行選擇地鐵,再換乘公交解決出行“最后一公里”,這樣的“地鐵+公交”“地鐵+私家車”出行模式,在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通車試運營后更加凸顯。
地鐵1號線、2號線、3號線逐步運營,哈市軌道交通“十字+環線”骨架雛形初現。特別是2021年首條穿越松花江的地鐵2號線開通以來,拉“近”了江北與主城區的距離。
以往,家在新新怡園的王薇和家人周末出門活動,主要集中在松北區內,跨江交通成了阻礙出行的一道坎。如今,坐2號線不到半小時就能從世茂大道站到博物館站了,直達、快速,還省去了自駕找車位的煩惱。隨之而來的,是地鐵沿線居民生活半徑的擴大。
如果把地鐵線網看作是骨架,那么地面交通則可以看作是公共交通的“毛細血管”和微循環。今后,公交加強與地鐵的接駁,將是地面公交布局的重點之一。相比地鐵長距離運輸的便捷,地面公交則具備線路走向靈活、可就近設置站點等優勢,靈活布局更加方便公眾出行。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