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邊緣計算,這些風口上的新興技術讓城市軌道交通變得更“聰明”。在東城區琉璃井路附近的北京城建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數字體驗中心,人們能感受到數字化帶來的出行新變化。
安裝在地鐵站廳層的“小房子”一體化管控中心,既可方便乘客借助自助服務終端查詢線路票價,還能將乘客服務類設備集中于此,大大提高車站空間利用率。
作為北京建筑業的龍頭國企,城建集團留給人們的傳統印象是建設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國家速滑館等大工程的施工企業。城建智控成立還不到10年,是一家充滿科技范兒的年輕企業,其自主研發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已廣泛應用在青島、昆明、太原、紹興等多個城市的地鐵線。科技創新正讓“干工地”的國企展現出新風采。
說起城建智控的起源,其實是城建集團當年孵化的一項科技創新成果——現代有軌電車智能控制系統。
“創始時只有8個人,現在將近800人,9成是本科以上學歷。”城建智控董事長張輝是創始團隊成員之一,回憶企業發展壯大的歷程時非常感慨。由于在城軌云市場占有率連續三年保持第一,企業前不久還被評為北京市“隱形冠軍”企業。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北京城建總工程師李久林對此深有感觸。他說,過去企業搞科技創新,主要以問題為導向,目的就是要攻克工程建設中的某個現實困難,是被動、點狀、分散的創新。如今,企業已進入有組織、主動創新的新階段,如通過積極應用智能建造、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徹底改變了傳統建筑企業和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的施工、管理模式。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